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益广告创作中的“群众路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益广告创作中的“群众路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承担社会舆论导向功能的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其受众范围一般比较广,面向的是普通大众。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采用广大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往往直接决定了一则公益广告的成功与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和议论文写作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类似,公益广告也可由三部分组成:主题、内容和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公益广告的主题一般是确定的,所以,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以所带领团队近年来获奖的公益广告作品为例,浅析公益广告创作中对“群众路线”的理解与实践。

公益广告的形式――简洁明了、雅俗共赏

广告创意工作要求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在作品形式上,追求唯美、震撼、另类、煽情……但在考虑公益广告的形式时,必须克制自己的“表现欲”。因为现代社会日渐多元,公益广告受众的结构较为复杂,涉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年龄段,其文化背景与审美偏好都有很大差别,如果我们过度追求某种风格手法或表现形式,固然能增强广告与某部分受众的情感联系,但很可能影响对其他人群的传播效果。而且,过于夸张的表现形式,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公益主题的传达,正如我们在沟通时,最合适的状态应该是心平气和,而不是咆哮怒吼或低声下气。所以,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应该少一点个性,多一点共性,摒弃无病、矫揉造作,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雅俗共赏。举例子,作品一(如图1)针对的受众群体是喝酒或今后可能要喝酒的人,几乎遍布男女老少各社会阶层。我们选择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简约的表现形式,画面干净整洁,就像医生用平和的语气在说:“喝酒如同体温,适度健康,过则伤身。”我们原先担心别人看不懂这个由体温计与葡萄酒组合而成的“怪物”,但事实证明,简洁的画面,促进了评委、受众对比较复杂的图像内涵的识别与理解。

“最好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作品二(如图2)简单得近乎苍白,以至于难以感觉到设计的存在,形式完全退居幕后,而留出尽可能多的空间让读者专注于画面内容――正如赛事评委的评语“贪的再多,都能‘卡’住你”。

图1与图2的创意点都在于图像,而作品三(如图3)的创意点则在于文案。文案也有各种风格,或小清新,或意识流,或“凡客”体,或“咆哮”体……作品三的主题是“城市文明”,其受众同样涉及方方面面,有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广大市民,也有来城市经商务工的外来人口,等等。所以,我们同样为文案选择了简洁朴实的风格,直截了当的一个短句,言简意赅地传达出反对“加塞”“占道经营”“乱丢垃圾乱张贴”与“滴洒漏”的系列主题。这一创意不仅得到省内最权威广告赛事评委的认可,而且这一系列广告在本地主流报纸上刊发后,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各方百姓,均反响良好,也进一步佐证了简洁明了、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对于公益广告的重要性。

公益广告的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形式上追求共性,就要求内容精益求精,否则,公益广告流于平庸,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内容,是公益广告创作的精髓与核心,也是公益广告质量的主要评判标准。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符合“群众路线”的内容呢?

贴近群众的内容。符合“群众路线”的内容,首先当然是要“从群众中来”,要从群众密切相关或群众耳熟能详的内容入手,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组合,形成创意,营造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奇的广告内容及受众体验,那种高高在上、完全脱离群众生活或是平淡乏味、无法吸引群众眼球和启发群众思考的,都难以称之为优秀的公益广告。

以作品四(如图4)为例,为了创作出贴近群众的作品,笔者和团队大量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用海南的好人好事图片与经典老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内容:海南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四季春常在”的文明海南。虽然作品构图呆板、色彩单调、文案枯燥,细节上的毛病也很多,但其以“接地气”的内容说服了受众,最终成功地从近千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中脱颖而出。

贴近主题的内容。公益广告的目的是使公益主题“到群众中去”,所以广告的内容必须与主题非常贴切,避免词不达意。公益广告的主题一般都比较 “大”, 比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每个主题的内涵都很丰富,涉及到众多不同的方面或分题,更有无数的角度与层次,要从中发掘、选择、设计出最贴近主题的典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加工与艺术表现。

以作品五(如图5)为例,地图无疑是最常见、最俗套的画面元素之一,但对于“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少数民族分布图却又是最贴切的内容之一。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中,作品选择了后者,宁愿牺牲画面新意也要确保内容贴近主题。然后,通过结合叶脉、血脉,部分弥补了画面形式感的缺乏,并大大丰富、充实了广告内容。还有什么内容,比用血脉连接在一起的各民族,更能准确地展现彼此不可分割的关系呢?

引感共鸣的内容。公益广告可以以理服人,也可以以情动人。有的时候,不需要太深奥的道理与太充足的理由,只是一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小情节,就能让人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最理想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应该是通过群众感同身受的内容引发其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

赛事评委会给作品六(如图6)的评语原文是“公益广告的重点是需要从意念上的呼吁最终引起观众的实际行动……今年的金奖作品具备了以上的这个条件。画面够抓人,问题一针见血。两个被换成电话头像的父母冷漠、无奈与其形成的距离感,加上被抱在手中的小孩稚气的脸和无奈的眼神,让此作品很有感染力,让大家思考这个困惑着千万家庭的难题该如何解决” 。

这段评语,已经足够解释何为“引感共鸣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作品六用平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缺乏父母关爱,只能依赖电话寻求慰藉、陪伴成长的留守儿童故事。创作人员抛弃了一切花哨的画面技巧,将全部精力与笔墨用于强化广告内在的情感冲突,为了突出孩子的孤独感,甚至运用电脑手段将图片中小孩原先略带笑意的双眼换掉……而最后,正是这双不太协调的眼睛,打动了评委。

为了便于分析说明,笔者将公益广告的创作机械地划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而实际上,广告的内容与形式经常是交叠、难以明确区分的,形式有时候也能成为一种内容。而且,囿于自身创作水平,本文选用的作品范例也不具备绝对的代表性与说服力。但毋庸置疑的是,公益广告的公益性,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草根”气质,也决定了“群众路线”是其创作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值得我们每一名公益广告创作人去探究、去实践。

作者单位 泉州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