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竞争力:进入技术创新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竞争力:进入技术创新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持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6年的一个经济年会上指出:实践及后来的跟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健康的经济增长是不能够由投资驱动的。必须要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驱动。而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中国的GDP80%都是靠投资的需求和出口的需求拉动的。“改变增长模式”。继1995年出现在第九个五年规划里,10年后在“十一五规划”里被再次提了出来。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将取决于内外失衡矛盾的根本解决。

于是,“技术创新”作为2007年的关键词之一凸显在大家面前。作为新的竞争力导向。它将与营销的关键词直接对接。

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快速进步的企业群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一个共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来推动。2006年开始,中国加大研发的配套投入,努力把经济增长主要靠市场转化为主要靠创新、把依赖资源因素转换为依赖创新能力因素――这种增长模式的转换,表明中国已经开始步入技术创新时代。

新竞争力:科技、知识、创新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带来竞争基本性质改变的关键因素是:

第一,快速的技术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只关注近10年技术所发生的变化,而更应该关注最神奇的力量――技术变化的速度。从前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产品或者产业,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从前需要界定产品的生命周期,现在则需要界定消亡的生命周期。

第二,快速的技术普及。还不止于速度,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快速变化的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普及。这使得人们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进而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第三,信息产业和通讯业的戏剧性变化。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两个行业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当行业的标准不断提升的时候,所有的商业模式、交往模式,甚至生活模式都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开始变化,尤其是管理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习惯于用管理的传统职能去管理的人,发现传统经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管理本身也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管理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事情,而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过程。

第四,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强。知识在今天的环境中不仅仅是可以编码化的,还可以成为能力本身。如果说知识经济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至少表明在这个时代里,附加价值的根本来源就是知识。

以上变化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传统工业的界限正在模糊。你已经不能够说哪一类企业是传统产业,哪一类企业是新兴技术企业。沃尔玛称自己是信息公司,一个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销售创新的公司;而阿里巴巴则声称自己是一个“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公司。传统竞争优势的来源已经不能保证今后的成功,新的成功因素包括:弹性、速度、创新、整合。如乔・巴克所言:“对于未来而言,有三把钥匙:预测、创新和卓越。”他进一步阐述道:“这三把钥匙就是瞻望未来、改变现状和创造优势。”

技术创新: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提醒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进入21世纪。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没有增加,但是其价值却增长了20倍!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当我们不断投入资源以换取GDP增长的时候,发达国家在借助于创新的力量获取高额的附加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已经不再是土地、劳动力,而是工业技术的能力。进一步讲,当前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程度,已不再单纯以它拥有多少发明、发现为主要标准,而是以它的工业和工业技术能为世界提供多少可造福于人类的产品为基本准绳,也就是技术带来的贡献。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先占领了先进工业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把握了竞争取胜的主动权。

事实也正如此,技术研究与创新是当今发达国家保持发展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确立自己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当我们看到中国GDP快速增长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到同样的事实:在贸易方面,中国外贸依存度在70%以上;在资本方面,2004年外资依存度FDI是7%,中国FDI占世界的8.7%;在技术方面,设备投资的6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以及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靠进口,绝大部分基础软件和系统软件依赖进口;在资源方面,铁矿石在全球海运增量中,中国占90%,石油自1993年以来进口。这样一组数据表明,我们过分依赖外资技术。相当多的企业过分相信依赖外资就能获得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外资技术面前失去创新的信心,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失去了许多技术进步的机会。在许多企业的发展行为中,出现“越依赖能力越弱,能力越弱越依赖”的恶性循环局面。而跨国公司则采用了价值链,奠定了其战略性超额收益的基础。过度依赖成了我们的软肋。

产业升级:研发投入是重要途径

没有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这个过程就无法进行产业升级,而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也就无法保持增长的持续和健康。我们看看发达国家所选择的路径:美国、英国的产业升级是靠内生技术提升的;而日本、韩国是吸收外国成熟的先进技术消化后,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的。无论是内生技术还是吸收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其关键之处在于最后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首先承认我们的发展具有隐患。具体表现在:

・对中长期的研究开发重视不足;

・企业R&D经费不足,中小企业的研发力不从心;

・企业技术创新观念淡薄;

・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研发机构缺乏有效整合。

也正是这样,中国企业一直缺乏产生核心技术、积极赶超的理念与机制。没有合理的理念与机制,也可能有增长,但不会有优势。例如,过分地重视生产,轻视研发,导致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强,但研发能力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05中国企业发展报告》反映,国际经验是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企业可以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企业才会有竞争力。2005中国企业500强统计中,上报了2004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05%。其中,只有28.4%、106家企业超过了2%的水平。在2004年中国制造业最大的500家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0亿元,占这些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88%。这些比例表明,即使是中国最大企业的群体,其研发投人水平多数也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如果照这样生存,恐怕连消化国外技术的能力也保持不住,更谈不上创造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