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自主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这段知识的时候,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创设一个“猜数”的情境。事先把1-20的卡片按照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20的顺序分成四组,课上发给四个同学。然后请其他同学说1~20任意一个数,教师和这位同学进行猜数比赛,看他们俩谁能又对又快地猜出这个数在谁的手里。几轮的比赛后,老师总是获胜,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教师当即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快?”学生有的说:“卡片是您事先分好的,您当然知道了。”有的说:“因为您是老师,所以您猜得快。”还有的同学百思不解。这时,老师就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告诉他们:“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规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通过共同学家都能掌握这个规律,你也能像老师一样猜得这样快。”听到这里,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一下子释放出来,立刻精神振奋,进而一起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整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寻求答案。而教师也正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不忙着揭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这节课的最后才揭开它的面纱。在这样活跃而生动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始终是那么强烈、那么饱满,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时,课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几个朋友将去海南旅游,在选择旅行社时发生了意见分歧,起因是由下面的的信息引起的,(呈现信息:铁路旅游社海南双飞七日游每人3200元,现降价20%;交通旅游社海南双飞七日游每人3500元,现降价30%)在学生阅读信息后,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降价20%是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会选择哪一家旅游社呢?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既考虑了情境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通过学生阅读信息、理解信息、解决问题后巧妙地复习了“分率”“单位1”的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应做到:(1)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学设计为:准备三袋糖,告诉学生这三袋糖的块数是相同的,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1/3,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2/6,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3/9,让学生说这三个同学哪个分得的糖最多?学生立刻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上来分糖。“怎样会是一样多呢?” “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对眼前的事实不相信,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这样,在宽松、民主、讨论的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这个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水到渠成。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通过两次设疑,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准备了一些材料和一张记录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想办法找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并按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寻求到了规律,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交流沟通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