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着力探讨2006-2013年汉语新词语呈现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折射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以期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新词语的研究,了解这些新词语的文化学价值、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特点、原因、文化

汉语新词语的大量产生是社会嬗变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的积极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汉语界就对汉语新词语的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出版了由周荐主编的《2006汉语新词语》,截止到2014年11月出版的《2013汉语新词语》,已经连续8年以专书的形式对当年的汉语新词语进行详细研究。每一年汉语新词语的都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也为新词语研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语料来源。

一、汉语新词语的界定

关于汉语新词语的界定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

符淮青先生认为:"新词就是新创造的词。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1

王德春先生认为:"新词语就是随着社会上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和人们对事物看法的改变而产生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是由于交际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言语环境中产生的。"2

陈原先生认为:"新的语词或者是新组合的、新引进的、或者是旧语词复活或被赋予新语义。"3

周永惠先生认为:"所谓新词新语,顾名思义,就是新创造的词语,它从意义到形式都应该是新的。"4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铁琨先生通过分析归纳国内外有关新词语的定义后,对新词语出了比较权威的界定:"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语、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这里的'新'是个相对概念,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起作用。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5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汉语新词语要符合几个准则:第一,由于词与短语界限难判,词与短语相互勾连,人们才把新产生的词汇单位叫作"新词语",而一般不叫"新词"。6所以新词语既包含词,也包含短语。 第二,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和时间阶段所产生的,即使有些词语以前是旧词语,但是经过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和用法以后也能变成新词语。与之相对应,即使现在是新词语,但是随着人们频繁使用,就可能变成常用词语。其中有的新词语也有可能随着关注力的转移而被人们遗忘。所以新词语的新是相对的。第三,相对第二点来说,新词语的所指应该是新的,它的含义、色彩意义或理性意义应该是新的。第四,新词语应符合汉语的构词原则和构词法。

一、近几年汉语新词语呈现的特点

(一)汉语新词语词长呈现增长趋势

词语长度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往的汉语新词语普遍为二到四个字,四个字基本都是最长的词语了。但是发展到现在,汉语新词语的词长从二字词到八字词都有分布,比如八个字长的词语有:纳斯达克中国指数、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等。

(二)汉语新词语词性类别分布集中

在统计词性类别时,根据原则:"绝大多数双字单位,视为词,标出词性;三字单位,根据情况,视为词的,标出词性,视为短语的,不标词性;四字及四字以上单位,一般不视为词,不标词性。"7以2007年汉语新词语的420个新词语为例,420个新词语中是词的有239个,仅分布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类中。又因为2007年新词语中绝大多数的新词语又是对当年新现象、新事物、新发展的体现,都是以名词来指称,名词在2007年新词语中有210个,占了87.87%的比例;动词有28个,占了11.71%的比例;形容词有1个,占了0.42%的比例。所以2007年所产生的新词语类别是呈现的简单化特点。

(三)汉语新词语构词多样

汉语新词语构词材料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以汉语材料为主体外,同时还存在其他材料的构词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类,第一,外文字母加汉语词(语素)的方式,如:e摘客、D字头、CC族;第二,数字加外文字母加汉语词(语素),如:3am女郎、3Q宝宝;第三,数字加汉语词(语素)加数字加汉语词(语素),如:3之3幼儿园;第四,数字加符号加外文字母加汉语词(语素),如:26℃法;第五,外语词语缩略形式,如QUID、CDMB、TGC等。由此可见,近几年汉语新词语在构词上和以往的单纯以汉语作为构词材料相比,显得更加的多样和丰富。

(四)汉语新词语产生以词缀为标记的派生构词倾向

汉语新词语明显表现出了以词缀为标记的派生词倾向。吕叔湘先生明确提出:"不单用,但是活动能力较强,结合面较宽,有单向性,即只位于别的语素之前,或别的语素之后,或两个语素之间。这是所谓'前缀','后缀','中缀',可以总的称为'词缀'。"8

运用前缀的词语,如:亚~。构成的新词语:亚熟男、亚疾病。运用后缀的词语就明显多了起来,如:~族。构成的新词语有:乐活族、奔奔族。如:~门。构成的新词语有:监控门、电话门等等。

二、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分析

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

(一)受语言因素的影响

新词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也一定受到语言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的制约。语言也是促使汉语新词语出现的一个因素。

文化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伴随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新观念、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汉语语库中没有能够准确的词汇来表述的时候,就会运用语法规则、语言规律及汉语规范性原则来创造出新的词语表达所要陈述的事物、观念等等。另外人们在语言交际时,也希望用简明扼要、更有个性和特色的词语去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词汇系统就根据人们社会言语交际的需要,促使汉语新词语不断进行变化、更新和发展,用于准确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汉语新词语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身创造出大量的新词语的同时,汉语自身对外来词、民族共同语中的方言词语的吸收、融合、利用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从外来词、民族共同语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吸收该词语到本民族的语言中,这也是全世界各民族语言交流和融通的现象,也是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的手段之一。使用外来词、民族共同语来表达事物,就成为一种快捷的、明智的、有效的方法。

当然面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越来越密切,大量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事物涌入国人的眼中,使得新词语的创造力凸显。新造词、旧词语赋新义、词缀的大量运用等方式的出现,都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语言本身的经济原则作用于词汇系统,要求新词语的形式及数量进行精简,以两字词、三字词、四字词为主要构词特点的新词语产生,简洁明了的缩略语频繁使用,都体现了语言交际中要遵循的经济简约原则。

(二)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在论及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时曾说道:"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9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语言作为社会必要的存在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一方面对社会有绝对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应变性。语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着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10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要素,随时都在变化。社会因素也是促使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民族间和同其他国家的相互交往也引起了语言的相互接触与融合。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开明的政治氛围和日趋繁荣的经济环境也促使我国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不断增多,新产品、新技术、新观念从欧美发达国家源源不断涌入中国,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语言观,所以在新词语中吸收了大量以英语为主的外来词。这是我国与国际接轨、全面对外开放在汉语词汇领域的积极反映。与此同时,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大量的港台词语涌入内地,也丰富了语言系统。

最近几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事物和新观点。这些激烈的变化也打破了语言词汇与社会结构间原来的相对平衡,引起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并且这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剧。这种语言词汇与社会结构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催化剂,是新词语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11同时,社会生活,消费水平,人民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作为最迅速、最直接地反映语言变化的词汇,也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而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期。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新词语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同时又为新词语的出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原有的语言词汇系统中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描述,就需要立足语言规律,依靠语法规则创造出新词语来表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

科学技术和现代传媒的推动也加速了汉语新词语产生。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新词语的使用范围及频率大幅增加,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交际方式和交际效率,加速了新词语的产生、更替、流行和普及。科学技术和现代传媒的推动成为新词语产生和发展的"助推器"。

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都在追求高效率。就具体体现为以前某些长句和短语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所需要的简洁、方便和实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来短语和较长的句子在使用时被加以缩略,缩略成新词或新语,从而导致大量新词语的产生。

总之,我国社会处在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中,涌现了大量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不但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汉语的词汇发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极大地展现了独有的时代特征和脉搏,折射出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国情和国人的精神特征。

1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2.

2 王德春.语言学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158.

3 陈原.关于新词语的随想.语文建设,1997(3).

4周永惠.汉语新词语、新词义与新词词典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

5 王铁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6 李明宇.国家语委副主任:新词语是与社会共享信息.光明日报,2007年08月24日

7 侯敏,周荐主编.2007年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

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

9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5.

10 布赖特.社会语言学[M].1964.110.

11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2).

2. 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3. 刘一玲.寻求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4. 孟守介.浅谈"港澳台词语"在大陆的现状和走势[J].铁道师院学报,1994(4).

作者简介:周静,1981,女,重庆合川人,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