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本细读,向作品更深处漫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本细读,向作品更深处漫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应赋予它更广泛的概念,语言文字是它丰富的内涵,时代背景、作品原著、各家研读成果以及评论等是它的广阔的外延。笔者以《少年王冕》为例,撑起文本细读的长篙,感受到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的精彩。

一、 挖掘文字内涵

少年王冕这一人物形象集中在“孝”与“勤”两个字上。挖掘语言内涵,笔者发现每一处写王冕“孝”与“勤”的词句中,孝的方式、勤的方面都各不相同。母亲让王冕辍学放牛并千叮万嘱,王冕一一答应。十岁的小王冕孝的方式是听母亲的话。这是“孝”的第一重理解――“孝顺”。王冕把秦家给的腌鱼腊肉包好带给母亲,后来画画挣了钱,就买些好东西送母亲,这是孝的第二种表达方式――“孝敬”。王冕长大自力更生了,用牛车载着母亲,到处走走,让母亲享享清福,这是孝的第三层境界――“孝养”。王冕“勤”的内涵也颇为丰富,细读之,不难看出三个方面:勤读、勤画、勤劳。

二、 梳理矛盾冲突

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之处,进行深入细读、阐释,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独特感悟。母亲让王冕辍学放牛,王冕既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又说放牛的时候“还能带几本书去读”。猛一看,他的话是前后矛盾的。抓住王冕在学堂里是否“闷得慌”展开细读,王冕放牛读书,说明他爱读书,不会闷得慌。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王冕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辛苦拉扯,针线活挣钱少,加上连续三年收成不好,王冕坐在学堂里,想到这些,心里难免“闷得慌”。无论王冕“闷得慌”一说是真是假,都能看出他善解人意,对母亲的孝顺和体贴。从是否“闷得慌”这一矛盾冲突的梳理中,文本细读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三、 巧用补白艺术

有很多文章是留有“空白”的,巧妙地运用补白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空间。王冕勤学画画部分,作者只用寥寥几笔略写王冕三个月的学画过程。笔者认为,是“勤”改善了王冕的生活,改变了王冕一生的命运。所以,应该浓墨重彩地渲染一下“勤”字,引导学生想象王冕如何刻苦练习绘画。通过想象与补白,对文本理解更深刻,王冕人物形象深入学生内心。

四、 援引原著经典

细致地解读原著,对教材的领悟和理解会更深刻,或许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过程中,笔者适当援引了《儒林外史》中的两个片段。一是在感受王冕孝的不同方式之后,补充了“王冕每天吟诗作画,侍奉母亲;母亲生病,王冕千方百计寻医调治;母亲去世,王冕捶胸顿足哀号,哭得左邻右舍,无不落泪。之后,他悲痛万分地过了三年的守孝生活。”通过这一原著片段的补充,学生深刻感受到,王冕的“孝”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时时刻刻、自始至终把母亲放在第一位。另一个片段是在理解以荷花喻人的写法时援引的。“王冕亲眼目睹不少官员逢迎拍马、欺压百姓,不愿与其为伍。知县听说他荷花画得不错,亲自下乡来找他,他装病不见。后来朱元璋也知他有才,亲自聘他去做官,他推却不掉,索性躲到山里隐姓埋名。”这段文字是对王冕荷花般清高孤傲,淡泊名利形象的必要补充。

五、 解析背景资料

从广义上讲,文本还应该包括查阅的背景资料。作品的背景资料包括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文本细读,应该充分阅读这些背景资料。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本书写了200多个读书人,吴敬梓把王冕放在《儒林外史》第一回来写,而且是作者唯一推崇的正面人物,吴敬梓要“借名流隐括全文”。为什么王冕是作者心目中君子文人的典型代表呢?将这一问题与“观荷”一段紧密相连,王冕的品质与荷花的清高如出一辙,这就顺利扫清了理解难点的障碍。王冕的《墨梅》,也是突破课文难点的重要资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表达了王冕要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也反映出他与虚伪的封建礼仪的格格不入。从作者吴敬梓角度分析,他塑造王冕这一正面形象,也源于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怒与批判,对科举制度的反对。解析到这一步,就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作为经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

(作者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