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影响因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影响因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态度的有关因素,力求改善条件,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朝最佳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进一步搞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学习态度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120-03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各类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却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参加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和终生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运动训练学权威、前苏联体育理论专家马特维也夫在世界体育科学大会上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的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今后,训练质的飞跃是从体力投入为主,转入体、智共同投入。因此,现代运动员训练特别强调智力训练,而智力训练的基础正是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2011年3月,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必须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最终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强调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条通向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和谐世界的人类进步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形成,由于青少年运动员既要参加运动训练又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既关乎我国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也与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1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影响因素

1.1 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思想认识不够

推进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教练员和文化教师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教练员的重视。在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很早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教练员既是师长又是父母,他们既要通过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还要负责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一些教练员只注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没有意识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更没有意识到运动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发展,同样可以对其运动成绩起到巨大的正迁移作用。个别教练员的这种思想偏差,导致个别青少年运动员长期违反课堂纪律,有的甚至违法,对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1.2 时间上的冲突影响体校读训的协调发展

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年纪虽小,但是他们肩负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系统地进行科学的专门训练。这就势必加大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压力,在时间上给他们的文化学习造成困难。

1.3 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水平不足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加之外出比赛耽搁学习,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存在消极情绪。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入学动机主要是对体育有兴趣,希望通过系统训练进入高一级优秀运动队,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对待读、训两者的兴趣偏重于运动训练。

1.4 教学模式僵化,课程设置单调

体校教学一直保持固定的学制模式,学制为初中三年,中专三年,采用班级授课制。青少年运动员为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教学的正规化和系统化,但是却失去了其办学的灵活性。体校因其竞技特点,统一学制、统一授课制以及学期时间安排都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特点。体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科目种类传统单调,也没有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竞技体育教育等的课程。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1.5 教材内容脱离体校的运动特点

为响应国家教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指示,体校基本选用的是普通中学的初、高中教材,其教材本身除有应试内容外,许多内容脱离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不改革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式。

1.6 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上课开小差、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教师的教学观念、手段、方法及形式陈旧,忽视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潜能得不到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改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的对策

2.1 更新观念,深刻认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各级领导和教练员要真正认识文化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同等对待,对运动员要全面负责,既要管训练,也要抓学习。要制定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规划,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标准,使其了解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 改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态度

2.2.1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水平

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应该让运动员明白,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但对训练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是退役后开始新生活的关键因素;再者,加强良好班风和运动队队风的建设。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大多从小就过集体生活,性格开朗,好交友,他们所结交朋友的意识形态对其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正确观察社会、广交益友,科学地学习和生活,提高他们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水平。

2.2.2 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

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而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热爱体育、热爱青少年运动员,与运动员有共同语言,能够理解运动员的学习难处,并热心帮助他们;还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用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艺术来引导他们喜欢文化课。

2.2.3 建立合理的预期值

根据“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教师和青少年运动员对学习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上午文化学习,下午进行训练,真正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可能不及普通中学学生的一半,却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材,在难度和内容上都不太适合,难度过大、内容过多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因此,文化课教师可以参照普通中学的教材,自己动手编写难度适宜的教材,在教材中应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这样,他们学起来才可能富有成就感,才可能有持续、积极的态度。

2.2.4 在文化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

根据青少年运动员在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赛事中养成的喜好竞争的特点,在文化学习中,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于学习态度较差的运动员,可以批评教育,促其回归教室;对于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应给与适当奖励,包括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重视文化学习,真正改变学习态度。

2.3 青少年运动员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1)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其了解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成长的过程与特点。

(2)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在人格上与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协调一致的信念和理想,促进他们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使他们的兴趣、需要、气质、能力和性格等人格的心理特征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帮助青少年运动员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目标及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4 教学结构优化

2.4.1 专业设置优化

体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在办好本校骨干专业,建立起自己专业品牌的同时,要瞄准市场的“热点”或潜在的“热点”,根据学校的优势,设置相关的专业,并且在专业设置上避免求多,力求发展,要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多下工夫,多与基层学校联系,以便更好的进行课程安排。

2.4.2 课程结构的优化

体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必须进行较大变动,重点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压缩、合并次要课程,增设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尤其应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些课程,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2.4.3 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的改革,首先应从学制上下工夫。应将初、中专分开来看,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正是国家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阶段的学习必须正规化和系统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中专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竞技水平日趋成熟,逐渐成为了竞技赛场的主力军,比赛、集训也日益频繁,应改革原有的考核形式和授课形式。考核形式应采用学分制,授课形式也应根据考核形式的改革而灵活运用,目的就是让青少年运动员通过一定形式的学习和自学,修满学分,通过考核。

2.4.4 教学环境的优化

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套和完善电化教学设备、计算机、解剖、生化实验设备和图书馆等,使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的优化还应体现在学校为在职教师提供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以保证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员能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2.4.5 丰富青少年运动员的课余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特长、培养多方面能力的极好机会,除了要求青少年运动员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外,学校的社团组织在每个学期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将青少年运动员的注意力、兴趣爱好吸引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2.4.6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练和教师队伍的素质

由于多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被体育领域广泛引进和运用,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练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掌握体育理论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专业知识,提高判断力、鉴赏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体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首先,应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尊重青少年运动员人格,因材施教;其次,应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再者,应开展培训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做好“一专多能”的师资培训工作。

现今社会,从国家、省、市乃至县、区都在强调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许多真实的事例也在不断告诫我们: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运动前景。加强体校教学水平与改善教育手段,既需要科学的论证与严谨的态度,又需要与时俱进地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众所周知,体育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一定会开创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