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药丁苯肽对脑梗塞治疗50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药丁苯肽对脑梗塞治疗50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西药丁苯肽对脑梗塞治疗作用。方法:选取50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口服维脑路通,治疗组口服丁苯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临床疗效判定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 43%,高于对照组的80.01%,经组间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丁苯肽;脑梗塞;维脑路通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15-01

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称之为“中风”、“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在我国,中风发病率为男性170/10万人口,女性130/10万人口;目前,对于脑梗塞的治疗国内外均无突破性进展,相对于脑梗塞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发病后复杂的细胞损害过程,现有的各种治疗药物大多只针对于单一环节或单一因素,而缺乏系统的协调作用.西药丁苯肽治疗脑梗塞是对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过程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探索和找出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对整个社会及每个患者家庭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1.1一般资料 选择50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15例,年龄在40-74岁之间.治疗组年龄最大74岁,最小40岁,平均63.46岁;对照组年龄最大70岁,最小45岁,平均64.67岁.治疗组病程最长30天,最短1天,对照组病程最长31天,最短2天.两组病人合并高血压者分别为29例、11例;合并冠心病者分别为12例、4例;合并糖尿病者分别为15例、4例.治疗前脑梗塞病情程度分别为:治疗组轻型14例,中型17例,重型4例;对照组轻型7例,中型6例,重型2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执行。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无症状脑梗塞; ③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④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精神障碍不能配合口服药观察;⑥对本药过敏的患者; ⑦虽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资料不全者。

2研究方法

2.1分组 按病例总数预先设置1-50号签,其中治疗组35个签,对照组15个签,用抽签法逐个确定两组病例在1-50号签范围内的位置.患者依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随机进入对照组和治疗组。

2.2给药方法 治疗组口服丁苯肽,每日三次,对照组口服维脑路通,每日三次,四周为一疗程.

3疗效评定标准

3.1临床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采用百分数表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3.2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改变评定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且病残程度在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

4观察项目

4.1安全性观测 记录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化验;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肝肾功能变化,并详细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4.2疗效性观测 观察每周的临床症状及舌、脉变化,尤其是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等化验指标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头颅CT的变化.

5数据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组间比较Ridi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80.01%,其中各项评分取得显著进步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组间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

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进步(P

3治疗前后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丁苯肽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 43%,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并对提高生活能力状态有肯定的帮助.研究结果提示,经用该药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进步(P

参考文献

[1] 安泳潼; 夏玉叶; 闵D.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