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是怎么不见的?(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是怎么不见的?(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改的关键还在教师,没有教师,不但没有教改,也没有教育。所以我总觉得教师的作用关键是六个字:亲其师,信其道。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毕竟有很多教师已经在应试教育中挣扎,希望对现状有所改变。而且,已经有很多教师作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比如,我最佩服的一位中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就是。我也是在拼命挣扎的教师中的一个。

下面简单谈谈近十余年里我做的一些改良。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坚持了这个大语文教学观。返璞归真,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开拓语文学习的天地。

1.首先是向课堂要效率。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现在的语文课本薄薄的只有二十几篇文章。其中古文五六篇,诗歌四五篇,说实在的,即使把这些文章全吃透也少得可怜,何况其中还有很多为了政治需要而选入的文章,这些文章实在是不能作为范文的。比如《关于香港回归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春天的故事》,还有鲁迅的为一点小事与人争吵的文章。相反,很多经典的东西,没有进我们的课堂。为此,我首先是进行处理,该简的简,该删的删,增加大量的原典名家名篇,包括一些好的时文。

2.在教法上,我坚持重语感、重积累、重语文实践、重感悟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搞形式主义。

现在上面检查花样繁多。上课成了表演,最好是讲完最后一句话正好下课铃响。其实,教学是没有一定的模式的,所谓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即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文,有的可以一讲到底,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看,有的可以讨论,都无不可,主要还是要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体会,教师起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示范者、共同的学习者(陪练)的作用。

例子:

《药》读一遍,全了解了。《世间最美的坟墓》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讲。因为每一句话都有潜台词!《沁园春・雪》引进各种说法。比如胡适说是“薛蟠体”。《项链》讨论:人物、精神、进取、诚信、忍耐。《包身工》调查:当年的包身工。《边城》预习全文。《鸿门宴》读《史记》。

重点:我着重抓精读和泛读两个方面。

精读,这是最原始、最传统、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读、背、抄、默、复述,在读背抄默的过程中,走近课文,走近先哲,使其言如出吾口,使其意如出吾心,从而积累素材,变化气质。

泛读,这是打开眼界,打开心胸不可或缺的。我们开设阅读课,开列必读书目,读名著,读经典,把羊放到水草丰美的地方,让他们主动吸取,在广泛的阅读中与学者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广泛的阅读中,享受无穷的乐趣,形成强烈的读书兴趣,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在精读和泛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宣讲、讨论、交流,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互相驳难,教师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为了把读书的成果积淀下来,我还指导学生先写读书笔记,进而自然而然地写研究性的文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启迪“自作主张”的精神,强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提炼观点、阐述观点的能力。我们班级还搞过论文答辩活动,请了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高校十多位大学教授对我们优秀的论文进行答辩。

过去教育部制定过教学大纲,现在名称改成课程标准,这当然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应该遵循的,但这是对一般的学校学生的要求,每个学校都有它的特殊性,完全应结合自己的特点有所变通,有人批评这叫“超纲”,我以为如果能“超纲”,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就行。

比如,我要求学生学写古诗,学写格律诗,学生在读了大量诗篇之后,读了“声律启蒙”之后,就学着写起来,每个人都写,写了一首又一首,写得非常起劲,体验创作的乐趣。虽然,诗写得并不一定合格律,但是在写诗过程中,还是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3.利用一切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出去,这样做,当然要占去很多时间,所以我们尽量利用间隙,比如进行早读。我恢复了早读的传统。读出声来,大声读,这是学习语文一个最原始的方法,但也是启蒙教育中最好的方法。现在每堂课只有40分钟,每周4堂语文课,除去两周一次作文,除去名目多样的考试测验,真正上课时间所剩无几。我们每天,坚持20~25分钟的早读,一学期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读熟了很多诗文,积累了大量语言和思想资源。

另外,我们搞很多语文活动,比如听讲座、逛书店、观话剧、看展览、练书法、学国画、习篆刻、演小品、办刊物、学采访、编文集,生活有多丰富,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有多丰富,特别值得提的还有:

(1)引进时代活水,把学者教授专家请来作讲座,复旦、交大、华东师大几所大学的知名教授我几乎都请过。也请学有专长的人来讲,比如请金文明讲《石破天惊逗秋雨》《守护语林》。平均两周一次三周一次。让同学们接触到当代最前沿的东西。

(2)编辑班报班刊《读书信息》《读书做人》,进行读书交流。让同学们轮流当主编、编委,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3)文化集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学期结束,我们总要搞一两次文化集训,集中一两天、四五天、七八天,乃至更多的时间。听讲座,学书画,外出旅游。文化旅游到实地去,触摸文化,触摸历史,获得历史的现场感。在外出途中,同学们关系更融洽,他们更是文思如涌。有一两天时间,我们就去离学校近的地方,比如我们读了《项脊轩志》,到安定,到归有光读书教书的地方去。读《再别康桥》,我们就到徐志摩的故乡海宁硖石,还请来陆小曼的学生讲陆小曼。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就到市内,比如华山路蔡元培故居参观访问。远的到浙东浙西,到山东河南。每次外出都首先做好充分准备,由某些同学分头准备好各种材料。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同学们浸润在中国的文化海洋中。比如这次我带的高一新生,不到半年,已两次外出,带他们去了宁波、绍兴。到天一阁,到大禹陵,带着他们读碑文,看楹联。开始由我点标点、解释,到回来这天,要同学们自己来读,大家一起看,居然能把一篇没有标点的碑文大致读下来,基本读懂,没有错误。

外出旅游学习回来后,同学们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还有写古文、古诗的,我是要求他们每人至少写一首。他们大多每人写了几首。有些诗歌确实写得很不错。我们不妨举一两首:

兰亭怀古 黄思元

留声笔墨到今朝,煦日幽情忆二骄。

谁洒才华追魏晋?清风书屋写逍遥。

学旅组诗 陈之问

钟声杳杳有禅思,袅袅佛前冰雪姿。

崖下琉璃潭水冷,绰约人影寸心知。

霜染蒹葭风过斜,水中青荇隐鱼虾。

空林误入不何处?小径幽幽有酒家。

大鹅碑侧赶鹅忙,镜水堪摘碧落光。

此景似曾梦中见,添来少女笑声扬。

流觞曲水绕柔情,竹映诗心格外清。

月牙沏入玻璃盏,以茶代酒敬兰亭。

于越怀古 倪佩芸

义胆忠肝出远谋,良弓鸟尽一朝休。

龙山万古精魂祭,不及陶朱荡小舟。

以上是简单的回顾。四十年来,在我身边发生的事,实在是数不胜数。总之,我想说的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相反,“板荡见忠臣”。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难,越能有所作为。

结束语:

中国教育的痼疾,非一日之寒,也非一处之病。

有人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到当今的体制上,我不这么看,体制固然有问题,但不是唯一的,教育走到今天,有历史原因,有社会原因,社会有责任,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光是批判是没用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它存在的土壤。

当今老百姓这么多,还这么穷。僧多粥少,资源有限,生活资源、工作资源都有限,还要为饭碗操心,为工作奔波。人多而穷,只能争,只能抢。怎么抢?定出一个游戏规则,就叫“应试教育”。要争,必然没有平常心,在饭碗还不牢的时候,要人自由自在地成长,要有平常心,不现实。连基本物质条件都不能满足,而要人们去追求精神享受,提高人的素质更难。

我已经说了,以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教育体制的,而且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并非都出在体制上,假设现在教育投入加大一倍,假设给教师工资都增加一倍,假如,教育体制全面回归到1949年前,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呢?我看还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的。

教育是人做的,积重难返,就像民族的素质一样,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提出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今不妨借用之,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有一点理想,有一点责任感,有一点担当精神,从我做起,在这个小环境中做一些改变:振兴教育,从教师做起。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已经有许多教师,正在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为了中国的教育,大胆探索,奋然前行。

上海能出很多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也应该出真正的世界级的教育家,上海有很多先锋派艺术家,也应该有很多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上海在各个领域都需要有很多真正的实干家,教育领域更需要实干家。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如果在座的同学,将来毕业后能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么,百姓幸甚!民族幸甚!世界幸甚!

(摘自管理真谛博客《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读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