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探寻数学教学真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探寻数学教学真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苏霍姆斯基的教学思想可谓是现代教育学的“圣经”,以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进行感悟梳理,主要从孩子思维形成的本质、数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两套教学大纲”的意义、学困生转化的根本方法和教学鼓励学生“超大纲“这五个方面进行分述。目的在于探寻小学数学中的教育规律,了解孩子的心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创造性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习惯

一、思维与300页《大自然的书》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学会思考、成为生活的智者是我们数学课所追寻的终极目标。那么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如何培养,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思维课如何上得有深度值得我们去思考。而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提出了“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等建议。《大自然的书》的300页,就是进行300次观察,让300幅鲜明的画面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每个星期到自然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课,更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数学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教师不要过分迷恋集体作业的形式,不要被那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他们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可以向全班布置好几种不同形式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条件,独立地思考各个数量之间的从属关系,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孩子15分钟就能解出一道应用题,有的孩子直到下课都一题也写不完。苏霍姆林斯基说:“你需要在下一节课上,让他继续解那一道没有解出的题目,让他思考,再思考。一定迫使他独立解决。”

三、“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中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教学大纲中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所谓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给学生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创造一个“智力背景”,也就是说学生要想牢固识记公式、规则、结论等,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

四、如何帮扶学困生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

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做法,认为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教师不能强迫儿童长久地死抠书本,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

1.找到学困生的“困”的根源

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能力差,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教师常常会感到惊讶,有的儿童笨得出奇: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学生却什么也看不见。在他们的求知欲迟钝,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的特点中,隐藏着一条线索,它能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抓到症结,找到使这些儿童得到智力发展的手段。寻求这条“线索”,才能找到学生“困难”的所在。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去做题,一味地进行强化训练,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2.首先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经验证明,如果从童年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让实际事物交给儿童思考――这是所有儿童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3.帮助学困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

这一点似乎每个教师都很清楚,所以在前一个基础知识没有弄清楚之前,后面的教学是无意义的。因为缺乏这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比如,孩子能不假思索地说出12-8、19+13、41-19等于多少。如果学生到三年级还要在这个上面动脑筋,那他是不会理解应用题的。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达到已经不需要在基本的东西上动脑筋,而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力量用到抽象思维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力求使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能够尽量多地掌握数学思维的最简单的工具――即减、加、乘、除的试题。所以,我们在帮助学困生的时候,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还要给他知识的漏缺点补缺补差。

五、要鼓励学生“超大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防止差生学业落后的现象,就必须要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这样就会让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例如,有的孩子在解方程的时候,就已经学会用初中的移项知识来解决,有的孩子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却只能列举,有的在老师讲解之前就会用假设法或是方程来解决。那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出几种不同难度的方案,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挑选他力所能及的题目去做。我想这才是理想的作业模式。鼓励部分学生超越,似乎像我国的社会关系,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部分人的发展。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亦是如此。

以上是我站在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上所谈的点滴感悟。这些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可能只属于一鳞半爪的“收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可谓是一座充满能量的宝库,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发现,希望各位同仁能够走进其中,探寻小学数学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魏智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