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死亡教育及其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004-02
[摘要]死亡是每个生命的必然归宿,人类如何才能以更科学、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是我们当今研究的一热门课题;进而也促成了《死亡教育学》的诞生。本文就开展死亡教育在当今医学领域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作了一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死亡教育;死亡观;意义
1 死亡教育的目的
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多亿生命已走向死亡,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亡人口估计超过5500万,我国去年死亡827万。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而人们对死亡广泛地存在着恐惧和随意;人们重视长寿而不强调生命质量;社会重视人口优生而不重视优死,医学倡导健康教育而忽视死亡教育。怎样教育社会大众科学地对待死亡,是卫生事业发展中必须面对重要问题。
死亡作为出生对立面,它的意义在于使活着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态时间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采取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为健康,更为丰富多彩,更为意义,对他人、集体与社会更有价值,使人们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幸福的安乐之死,死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也在于此。
2 死亡教育的现状
死亡的定义是什么呢?死亡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死亡教育的定义又是什么呢?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leviton)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
1804年全世界仅10亿人口,而在1999年全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短短的两百年时间内,世界人口增加了50亿之多,伴随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全世界死亡人口数量也就相应的迅速增加。
全世界各地区死亡登记率差异很大,欧洲,北美,澳洲等地死亡登记率较高,达90%以上;而非洲,南亚等地区的死亡登记率很低,如阿富汗等国家基本上没有进行死亡登记;我国目前死亡登记率在50%左右。
2.1 国外的死亡教育:早在本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已经很重视死亡教育,当时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医院、社会服务机构等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并编写教材,组织实施。据1985年调查已有61%的大学进行了“死亡教育”专题课;1987年,全国有85%的药剂系和126个医学院396个护理学院及72所药学院都已进行了“死亡教育”。德国也很注重死亡教育,教育界从儿童抓起,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就接触有关死亡的内容并获得教育上的成功。他们还组织中学生参观殡仪馆,让青年人直观人生的终点。德国出版的《死亡准备的教科书》成为人们欢迎的关于死亡问题的书籍。
英国、日本、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世界发达国家有数以千计的学校将死亡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2 国内的死亡教育:国内的死亡教育开始得比较晚,基本上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
天津医科大学1988年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开创了国内临终关怀研究的先河,目前在全国类似医院已有20余所。
国内部分院校哲学系也有死亡学学者出版了死亡学的一些专著并开展一些讲座,医学院校的(生命伦理学),(护理学)也有相关专章讲授。
目前国内也有了一些介绍死亡研究进展的相关刊物,比如: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自然辨证法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等。他们都刊登了一些死亡教育的研究,并推动着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
一些离退休部门和老年大学也开展了生命观与死亡观教育,帮助老年同志正确看待死亡,树立唯物主义的死亡观。
3 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
3.1 死亡教育提高人们面对死亡的心理应激能力:寻求科学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良好的心理适应不仅对临终者是必要的,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死亡对于临终者而言,其真正到来之际也就是痛苦解脱之时,但是对于家属来说,却正是更大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过世而遭受沉重的心理打击,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有的人甚至会大病一场,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些人同样不能正确看待死亡,需要给以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范围很广,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死亡教育研究比较热门的几个话题:临终关怀,安乐死,现代脑死亡标准。
临终关怀,是对濒死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使其以最小的痛苦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救治无望病人的照护,它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病人的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病人主要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等措施,着重于控制病人疼痛,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消除病人及其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病人活得尊严,死得安逸。
安乐死,是医务人员应濒死病人或其家属的自愿请求,通过作为或不作为,消除病人的痛苦或缩短痛苦的时间,使其安详地度过死亡阶段,结束生命。
安乐死执行标准:(1)安乐死执行者的动机和意图必须是道德的;(2)安乐死必须由医务人员参与;(3)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目前医学条件下身体品质无法复原的绝症患者;(4)安乐死必须是由病人或家属自己提出要求,才可以实施。
现代脑死亡标准:(1)深度昏迷,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无感知和反应;(2)没有自主的肌肉运动和呼吸;(3)各种反射消失;(4)脑电图电波平直。以上现代脑死亡标准的四项必须在24小时内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并排除体温低于32℃或刚服用过大量巴比妥类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现代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1)科学地判定死亡,脑死亡确定死亡最为准确;(2)有利于合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3)有利于器官移植;(4)有利于道德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3.2 死亡教育优化医疗卫生和环境资源:医疗资源是一个社会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医疗保健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而社会是一部庞大的机器,它承担着社会成员各种各样的责任,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社会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运用大量的资源。但是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涉及到对有限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的分配问题,如何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用价值问题,如果在有限的资源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用于毫无必要的无法创造任何价值的活动中,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合理需求的实现。
常见重症疾病康复代价:现在,大病住院医疗的费用平均为8.3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脑死亡患者。由于人们受传统的死亡观念和标准的影响,当家庭中出现脑死亡的病人,要求治疗的病家属占绝大多数。但是脑死亡的病人必须依靠机器和营养才能进行基本的生命维持,而仅购买肠外营
养液一天就要几百元,更不用说大量护理和仪器工作消耗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据资料显示:一个脑死亡病人的花费可达5000-6000元/天。如果护理到位,没有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往往可以维持数年之久,这对一般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所维持的只是一具没有思维、不会言语、无法交流的躯壳。这就在无形当中浪费了大量的劳动、金钱和有限而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根据中科院权威人士计算,抢救一个脑死亡病人一天的费用,是我们救治一名普通病人费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对脑死亡病人采取的医疗救治,已被有识之士称为“愚昧医疗行为”。
3.3 死亡教育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大家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每年人口死亡绝对数量也相对较多,从医学角度上看,这能为我国的器官移植提供较为便利的器官来源。但是由于人们尚缺乏基本的死亡相关知识,导致我国开展器官移植步履艰难。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实施的手术仅有1.3万例,许多危重病人因不能及时得到器官移植而死亡。我国等待换肾的病人高达30万,每年也只有2700多位病人等到供体。我国患角膜病的500万人中,有400万可经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每年只有700个角膜供体,角膜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众所周知,医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尸体解剖,尸解始终是医学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尸解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医学科学水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我国,1979年国务院重新公布了《解剖尸体规则》,其中明确指出:“公民有按法规在突然死亡、意外死亡、因病死亡之后将遗体、器官供医学利用的义务。”然而,由于社会文化和传统化伦理观的影响,我们尸解率一直很低,平均在10%以下,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阻碍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3.4 死亡教育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人的寿命是否有必要依靠现代医学无限制的延长?一直以来,人们都一味的强调生命延长,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生命质量问题。人是具有生物性的,但还具有社会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脑死亡病人在心肺功能机的辅助下,其生物性兴许还存在,但是作为更重要的社会性已完全丧失,这种人“活着”毫无生命质量可言,反而拖累家庭和社会。
死亡教育可以让医生给重症病人提供多种选择,我们的医生不要一味地强调治病救人,而忽视生命的尊严和质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救治无望的重症病人,与其勉强的让病人走上手术台,还不如劝慰病人接受现实,坦然的面对死亡,愉快的度过仅有的几个月人生,尊严的走到人生的终点。这与那些刚下了手术台就去世的病人相比,不失为一种更人文的关怀。
以正规死亡教育弱化消极的人生观,珍惜生命,放弃随意处置生命的行为;以积极的态度充实人生经历,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
按预期寿命75岁计算,人的一生不超过3万天,去除1/3的睡眠,去除占1/3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期,人的一生为社会贡献和创造财富的时期仅有一万天。前瞻人生的终点是为了珍惜今天的时间、生活和生命,使人们理解生命的客观短时性,更加重视生命质量的重要性。
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4 结论
开展死亡教育,给人们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树立自然归宿理念。
开展死亡教育,立足人生的终点反观人生,促进人类珍惜有价值的生存,以积极态度充实人生经历。
开展死亡教育,以正规教育代替传媒或陋习的社会负面影响。
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宪武,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与研究状况,医学与哲学,45-48
[2]王良铭,脑死亡标准问题刍议,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4:7-8
[3]王良铭,死亡标准的伦理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4:23-24,29
[4]郑晓江,文化意蕴的提示,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10:42-48
[5]毕治国,死亡哲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6
[6]黄钢,何伦,生命医学伦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69-299
[7]邱仁宗,生命论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4-187
[8]吴晓玲,王艳萍,自敏芳,刘雁红,韩彩利,脑死亡的无效治疗经济及医学伦理学问题,中国临床康复,2003,2:600
[9]任丑,冯泽永,对我国器官移植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25-27
[10]杨建兵,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原则,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2002,12:49-50
[11]朱永烈,安乐死的法律参与,中国伦理与法律,1992,10:35-37
[12]高成鸳,中国文化与“临终关怀”,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10:48-52
[13]丁万华,谷雪峰,关于脑死亡的伦理思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4:463-464
[14]协助安乐死的伦理学[英]/Paterson I//Nursing Times.2003,99(7),-30
[15]护理人文学[英]/Davisc C…//Am J Nurse.2003,103(2).-13
[16]Plato.The Trial and Death Of Socrates[M].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