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下昂”的形式与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下昂”的形式与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昂是中国古建筑结构系统中铺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下昂的起源、形式和结构作用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其在明清时期前在木建筑结构上重要作用。

关键字:古典建筑 ,斗栱, 铺作,

Abstract: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prea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yer. Through the origin, to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role of comb and analysis, is clear about it befo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wood structure on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Dou Gong, sprea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昂分为上昂和下昂,两者都是真昂,与从元代开始使用的假昂有本质区别(下文所述“昂”均为真下昂)。华栱和下昂是主要作为承受出挑重量的构件,从受力性能上来说都是悬臂构件。上昂用于室内承托平棊或在室外托平座,起到类似斜撑与斜梁的结构作用。下昂虽然与华栱一样出挑承重,与华栱是在水平方向上出挑不同的是下昂为斜向出挑。

1下昂的起源

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的建名堂诏中就已提及“上枊”及“下枊”(“枊”即“昂”),现存最早昂的实例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在柱头铺作双抄第二跳华栱上施二重下昂,与敦煌172窟北壁佛殿上所示的唐代昂一致。这幅壁画中的昂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唐代昂。昂在汉代称“櫼”,他的形象见于东汉明器。根据同一时期的日本飞鸟时期的建筑遗存看,铺作中都采用了下昂,其昂尾都插到内槽柱中,这与《营造法式》殿堂大木作七、八铺作图中的斜梁相似。由此推测,处于汉代与唐代之间的南北朝时期是昂形成的时期。

2 下昂的形式

《法式》记载:“亦有于昂面上随䫜加一分,讹杀至两棱者,谓之琴面昂,亦有自斗外斜至杀者,其昂面平直,谓之批竹昂”。除了昂尖的最初形式批竹昂外,北宋时期所著《法式》中记载的昂面已经与昂初貌有所变化与发展,还包括由批竹昂演变而来的凹面昂和琴面昂。

早期昂尖装饰极少,如具有南北朝风格的日本东京法龙寺五重塔昂,昂杀为垂直截断的断面。一般认为批竹昂在唐代开始出现,但是在平遥五代时期的镇国寺万佛殿外檐已出现批竹昂。由此推测,批竹昂应在五代和初唐之间出现,并在唐、辽、金时期都大量采用,如佛光寺东大殿外檐重昂(唐)和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昂面外形凹圆,称为凹面昂。进一步将凹面昂的曲面讹杀出两棱,称为琴面昂,装饰性较凹面昂更加强了。除了《法式》所记载的三种昂杀形式之外,晋祠圣母殿上檐柱头铺作与其前献殿外檐的补间铺作均出现了昂面不凹但讹杀出两棱的批竹昂,它结合了批竹昂和琴面昂特点。

需要另外注意的是,圣母殿下檐与献殿外檐柱头铺作柱头昂平出,目的不是为了造成昂尖的假象,与元代开始出现的假昂是有区别的。大同善化寺山门补间铺作用插昂,三圣殿柱头铺作用二重插昂,与平出的昂状栱头也是有区别的。《法式》有云“凡昂安枓处……枓口内以華頭子承之”,而许多唐、辽、金的古代建筑实例(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柱头铺作,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二层外檐柱头铺作)中存在下昂直接从斗中斜出,无华头子承托的做法,这是与宋式不同之处;插昂用华头子,平出的昂状栱头和假昂都不用华头子,实例中大都与《法式》做法相同。但是元代以后,随着假昂的产生,出现了在假昂下斗外隐刻出华头子,以造成插昂的形象的做法,俗称“假华头子”,如北京智华寺万佛阁下檐柱头科假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三清殿外檐柱头铺作下昂;到明清时期真昂已完全绝迹。笔者认为,在明清盛行的假昂无论是否隐刻假华头子都应该是从平出的昂状栱头和插昂发展而来的。

3 下昂的作用

3.1 结构作用

下昂用于外檐铺作的出跳,昂可以置于柱头铺作,也可以置于补间铺作。《法式》中规定“若昂身于屋内上出,皆至下平槫”,这主要是指补间铺作《法式》又云“若屋内彻上明造,即用挑斡,或只挑一斗,或挑一材两栔,……”指的同样是补间铺作,说明了挑斡与下平槫的节点做法有二,一是直接昂尾承斗出令栱承槫;二是昂尾承斗上出慢栱,栱上再承斗,出令栱承槫。柱头铺作中的昂在昂尖所承的重量由昂后尾被梁栿所压的重量所平衡,所以不可能上至下平槫。

下昂的结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栌斗中线为支点,出檐方向上承挑檐部分的重量,而昂的后尾则需要有重量与出檐方向的重量相平衡,否则就有倾覆的危险,所以昂尾的处理对下昂的结构作用意义重大。《法式》中提到过四种处理方式,在实例中又有多种与《法式》不同的做法:柱头铺作昂尾直接用明栿压之的做法,如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昂尾压于里跳华栱下,上部再以梁栿压之,这与上一种做法类似;昂尾插入内柱,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这与《法式》所载斜梁相似;昂尾压在乳栿之上的劄牽下,如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这种两面承重的原理类似杠杆。最能体现这一作用的是外檐柱头铺作。然而,这并不是说补间铺作就全无结构作用,据计算证实“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在承受来自橑檐枋的荷载时,其分配比例大致相等”,“由于柱头铺作的荷载集中在昂尾,使其易受剪力破坏,补间铺作的存在和增加,可减少柱头铺作剪力破坏的趋势” [ 徐福明《宋清传统建筑枓栱结构行为定量分析之初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88]如上文所述,补间铺作昂身为挑檐与槫建立了联系,在早于宋代的实例中也有异于《法式》“只挑一斗,或挑一材两栔”的做法,如善化寺三圣殿补间铺作在昂尾上承素枋四层后不用令栱直接承槫,素枋层与二椽栿连接,起到了联系与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3.2 减铺作高度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华栱与昂一样都可以解决出檐问题,如使用华栱,一旦铺作数决定了铺作的总高度也就决定了。然而,下昂是向下斜出,虽然增加了铺作数,但是可以有效减低铺作的高度。用华栱挑檐时,每出一跳挑檐槫就要提高一个足材;若用下昂,每出两跳才使挑檐槫提高一个足材,比使用华栱减少一半。所以,当需要出跳多但希望铺作高度不要太高时,即可使用下昂来解决。然而,笔者分析众多古代建筑遗存发现,当真正希望通过使用下昂来减低铺作高度的时候,下昂数目往往都是大于二,即使用双下昂、三下昂或更多重的下昂。

要探讨下昂对减低铺作高度的作用就不能不谈到昂的斜度。《法式》云“凡昂上坐斗,四铺作、五铺作并归平,六铺作以上,自五铺作外,昂上斗并再向下二分°至五分°”对一个普通一抄一昂的偷心造五铺作才说昂上的小斗大多与里跳华栱齐平,减低铺作高度的作用没有体现,即 “归平”之意;四铺作只能用插昂,把华栱栱长加长做昂尖平出,如太原晋圣母献殿外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在第一跳华栱上出一昂,里跳未伸出铺作,如大同善化寺山门补间铺作,但是在实例中见到有五铺作单抄双昂的做法,如佛光寺文殊殿柱头铺作,上第一昂实为昂状栱头;自六铺作开始,《法式》开始使用重昂,此时昂上斗的位置的下降是昂的形式与功能所决定的,也是人为调整的结果。

唐中期以后,下昂的结构作用的逐渐减弱,昂可以减少相同层数的铺作的总高度的作用逐渐增强。

4结语

笔者主要以唐代至宋辽金时期为主要轴线,通过对河北、山西等地区的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中的下昂为例做分析,结合《营造法式》对昂的记载,探讨各时期昂在结构和装饰上的作用的变化,梳理各时期昂的特点,从这一角度对中国古代建筑大木构架的演变理论做一佐证。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敦桢.刘敦桢全集(第二、三、九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富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富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