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疗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泵入(1.5~2 μg•kg-1•min-1),两组疗程均为2~4天。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肌酐(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Scr)。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三项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观察组的Cr、BUN显著下降(P<0.05),Scr显著上升(P<0.01),并且S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肾功能不全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多巴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172-01 中图分类号:R 5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2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处理不当对患者预后将产生不良影响,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9年11月对此类患者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持续泵入,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43例患者均为2005年6月至2009年11月住院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CKMB、CTNI、动态监测明确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经肌酐(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Scr)检测明确为合并肾功能不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2~83岁,平均(61.6±10.4)岁,病程3小时至3天,平均10小时;有高血压病史者14例,高脂血症者12例,糖尿病者6例,高黏血症者13例。并发低血压者20例,并发窦缓者11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1~78岁,平均(62.1±9.8)岁;病程2.9小时~3天,平均病程10.8小时;有高血压病史者13例,高脂血症者13例,糖尿病者6例,高黏血症者15例。并发低血压者15例,并发窦缓者9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波力维,速碧凝,辛伐他汀类药物常规治疗,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溶栓,静滴雷卡保肾治疗,合并低血压者积极补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巴胺以1.5~2 μg•kg-1•min-1经输液泵持续泵入72小时;两组疗程均为2~4天。治疗前后检测患者Cr、BUN、Scr。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r、BUN、Scr三项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观察组的Cr、BUN显著下降(P<0.05),Scr显著上升(P<0.01),并且S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讨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右室部分或全部丧失泵血功能,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低血压甚至休克,由此引起肾功能不全,常需要补液,如合并右室梗死心功能不全,补液量受限,治疗较棘手[1]。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依剂量不同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受体,小剂量多巴胺(1.5~2 μg•kg-1•min-1)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尤其扩张肾动脉,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功能,达到轻度强心等作用[2~4],多巴胺还能降低肾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过氧化脂质升高,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对抗氧自由基损害[5]。如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肾功能不全处理不当,肾功能进展极可能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故须积极处理,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纠正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纠正心衰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肾功能不全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常甲三.右室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4):51.

[2]孟 伟,王国健.小剂量多巴胺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35(23):5077-5078.

[3]陈海坚,魏芝宝,朱秀龙,等.硝普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静脉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J].右江医学,2006,34(4):370-371.

[4]陆日舰.多巴胺速尿酚妥拉明治疗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并急性肾功能衰竭[J].右江医学,2001,29(1):32-33.

[5]何 亮,李俊杰,蒋姝乐,等.小剂量多巴胺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损伤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7):25-28.

(收稿日期:2010-02-25 修回日期:20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