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低学年段数学生活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低学年段数学生活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低学年段数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我们在教学生学数学时要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游戏中去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关键字:数学生活化;问题情境;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越是不熟悉的内容,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他们觉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这时,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效果明显,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所以我们在教低年级学生学数学时要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1.以活动为载体,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要充分利用生活实际作为问题的载体进行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比如教学一年级教材“几个和第几个”这一节课时,请8位学生排成一排(没有排头和排尾之分),当问到谁排在第二个时,同学们马上有了争论(两种不同意见),各个抢说理由,互不相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终得出“在确认谁是第几个时必须讲清从哪里数起”。借此问题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第几个”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发挥,质疑水平、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以故事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线段》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天,小猴子在小白兔家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宝宝,快回家吃饭了”,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教“角”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小马过河”的童话来进行教学的。“小马离开妈妈,要独自一人到对边去驮麦子,临走的时候,妈妈告诉他:过河的时候,要选有角的图案标志的地方走,那里水浅;其他的地方水深,会淹死的。小马来到河边,果然,河边竖了许多牌子,上面尽是些希奇古怪的图案,可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要帮助小马,于是纷纷进行分析、比较、终于他们为了小马找到了路线,也从中抽象出了角的概念,建构了新知。

3.以实物为载体,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二、合理改编教材例题,使数学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教师忠实地“教教科书”,使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而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需要照搬书本,而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改编教材,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数》这一课时,通过对学校中老师、同学、自行车,树木,花等事物的数数,进一步巩固学生对1~10各数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这一课时,书本只是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观察文具的摆放,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商店观察商品的摆放;然后,上课时,我就播放商场的实景录像,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这样,经过老师适当的改变教材的例子,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不但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分类),而且使数学生活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印象深刻。

三、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练习回归生活,让学生进行体验

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书上有一个习题:1张5元可以换()张1元,1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我改变了一个形式,给一位小朋友相应的钱,扮演银行营业员,另一位小朋友作为顾客,去银行兑钱,营业员换对了,就发一张“优秀营业员”的证书,这样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换钱这一难点掌握得很好。

2.数学练习融于游戏,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为学生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拿了一些学生中流行玩的卡片,说是要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在拿出来的时候故意的掉了许多,让学生帮忙拣起来,再让拣的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张,再数数老师手里有多少张,问老师带来多少张,这样,既引出了本课新授的问题,也使学生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如:教学一年级教材“几个和第几个”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成8个小小组,然后进行队列中的报数操练,在操练过程中,根据我的要求进行出列训练。如,当我说到“请左起2个同学出列”或“请左起第2个同学出列”时,学生应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此一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经历“几个和第几个”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注重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能力化,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能力,它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其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各种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如“请你帮老师搬来8把椅子”、“拿来5个皮球”,“站成6路纵队”等等,既可以满足部分孩子的虚荣心,又培养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难度来提高孩子的信心和兴趣,如“帮老师把这些本子按照学号从小到大叠齐”、“老师需要9个椅子,数数现在还差多少”、“帮老师数数35本本子够了没有”等一些需要动脑和手脚去做的难度稍大的工作,这些,对于老师来说是轻而易举,孩子们却需要付出智慧,这样也刺激了他们能够主动参加课堂的教学,使老师能轻易地教,孩子轻松地学。如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和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之后,设计组织了“摆一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小棒摆出你心中最美的图形。教师利用12根小棒摆成了6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把它变成3个三角形,提示学生可以用移走小棒的方法,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合理。学生的情绪高昂,积极动手动脑,打开智慧的心扉,展开心灵的翅膀,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形,小房子、大树、小船、雨点和雨伞、五角星、小花等等,并且很快想出了移动办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实践中,既加深了对有关角的知识的理解,认识了知识之间相互沟通的联系,又在富有乐趣的情境中展示智慧,增长才干,拓宽思路,从而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