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患者乳腺炎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50例局限性肿块患者,治疗后肿块变小或消失;10例脓肿患者治疗后康复,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经门诊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全部乳腺炎性肿块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疼痛消失,局部组织增厚变硬;乳管瘘患者中3例Ⅰ期缝合后甲级愈合,其余行瘘管切开引流术后有2例复发,再次切开引流术后痊愈;8例溢液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多发于乳晕周围,容易发生误诊,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进行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非哺乳期; 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 R65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122-02
非哺乳期乳腺炎为非哺乳期妇女中常见的临床炎症病变,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导管扩张症。该病最初由Ewing于1925年提出,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晕肿块、非哺乳期脓肿、瘘管、凹陷、溢液等,多发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中青年女性中,发病率占良性疾病的4%~5%[1]。病种复杂多样,治愈后容易复发,是仅次于乳腺癌的一种较难治疗的疾病,常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创伤。近年来,随着孕产知识的不断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各种先进仪器在该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也愈加成熟,外科医生对该病也愈加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37.8岁;病程7 d~16年,其中6例未婚,51例有哺乳史;病灶侧有乳腺外伤史6例,糖尿病史2例;病灶部位在左侧55例,右侧43例,两侧2例;伴有内陷或平坦38例,患侧伴有黄白色脂样分泌物15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肿大60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病型表现多样,主要可分为溢液型和肿块型两种。8例患者以溢液为主,其中4例为溢咖啡样液体,其余为淡黄色浆液或者浑浊液。肿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局限性肿块:多位于乳晕的组织,肿块逐渐出现,中等或偏硬质地,活动性差,部分与皮肤或连接,和乳腺癌不易鉴别。本组50例患者均有不同大小的肿块,直径1~7 cm,其中16例患者伴有局部痛感,7例局部皮肤暗红;(2)乳腺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乳腺感染,在乳晕区较为多见,热、红、肿、痛,并形成脓肿,局部反应较重全身炎症较轻。本组15例患者有乳腺急性炎症,其中10例脓肿,5例有乳腺炎性肿块;(3)慢性瘘管型:炎症反应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形成瘘管或窦道,主要表现为乳晕下硬结伴有慢性瘘管形成,可有1~3个瘘管,本组27例乳管瘘患者。
1.3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行血常规检查,8例患者白细胞高于正常水平,无明显发热现象。32例行近红外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区域有中深灰影,边界不清晰。75例高频彩超检查,图像表现为实性不均性低-无回声团,或混合性肿块,内部回声较乱,边界不清,部分导管可见扩张,内透声差。31例患者钼靶摄片,与乳腺增生图像较难区别,主要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影像,不均匀,边界模糊。2例患者病灶区可见粗钙化,21例行细胞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行粒细胞。8例患者行溢液涂片,1例未见细胞成分,其余可见炎性细胞、泡沫细胞和少量导管上皮细胞,2例见少许红细胞。10例脓肿有5例做细菌培养,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未见细菌生长。
1.4 术前诊断
局限性肿块50例患者中,16例被误诊为乳腺癌,2例溢液患者被误诊为导管内状瘤,其余患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等均判断正确,总误诊18例,误诊率为18.0%。
1.5 治疗方法
局限性肿块50例患者,半数以上伴有疼痛、皮肤暗红,术前抗生素治疗2~4 d后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10例脓肿患者行切开引流术,进行定期创腔换药;5例乳腺炎性肿块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其中1例脓肿患者病灶外上象限发现直径为1.8 cm肿块,经彩超和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行乳腺癌改良性根治术。27例乳管瘘患者中1例病理学发现周围型导管内状瘤,3例患者切口Ⅰ期缝合,其余全程瘘管切开引流术。8例溢液患者性病灶导管及附属腺叶的部分切除术。100例患者中,除行切开引流术的10例脓肿患者外,其余全部进行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其中50例符合浆细胞乳腺炎诊断标准,病理检查可见局部导管扩张,小叶导管周围可见弥散性浆细胞浸润,病灶中央常见有脓肿;其余患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巨噬细胞。
2 结果
50例局限性肿块患者,治疗后肿块变小或消失;10例脓肿患者治疗后康复,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经门诊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全部乳腺炎性肿块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疼痛消失,局部组织增厚变硬;乳管瘘患者中3例Ⅰ期缝合后甲级愈合,其余行瘘管切开引流术后有2例复发,再次切开引流术后痊愈;8例溢液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成人乳腺炎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乳晕区上皮细胞萎缩、失去原有分泌功能,导管腔内有脂质分泌物和大量细胞碎屑,随着病情的加重,导管管壁增厚、纤维化,同时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等,故又称该病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该病病发和妊娠和哺乳有关[2-3],若治疗不当容易反复发作并引发瘘管。该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1)管阻塞,可能由先天性发育不良、过角化和化纤衣物纤维阻塞有较大关系;(2)导管扩张,大导管阻塞引发导管被动扩张,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扩张导管内若为黏稠脓液,挤压可见导管内有小光点流动;(3)乳管周围炎,导管扩张严重时,可导致管壁破损,剥落的上皮碎屑和磷脂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浆细胞浸润,从而形成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4)细菌逆行感染,乳管不通继发细菌感染,最后演变为化脓性炎症;(5)瘘管形成,乳管和脓肿相连,自然溃破或切开不当易形成瘘管;(6)外伤,乳腺受损后,脂肪细胞受到供血障碍坏死,引发炎性浸润,后期脂肪酸结晶,周围形成异物性肉芽肿;(7)吸烟,吸烟患者脂肪内容易聚集类脂过氧化物,引发局部组织损伤,同时易滋生厌氧菌,引起化脓性典型特征[4]。
根据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过程,病理可分为导管扩张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其中导管扩张期为早期病变,无显著炎症反应,一般无临床症状,肿块期又叫炎症期,多数无急性的炎症表现。此期乳腺导管内含有大量脂质分泌物,导管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炎症浸润,继而形成肿块,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若该过程行切开引流,难以治愈,易进入瘘管期。
临床上该病易被误诊为乳腺癌,本组16例患者被误诊。非哺乳期乳腺炎前期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和皮肤粘连,边界不清,按压有触痛,症状好转后肿块可缩小。乳腺癌肿块大多位于外上象限,大多并无痛感,界限不清,发病晚期和胸壁粘连[5-6]。经乳腺癌转移的腋下淋巴结质地较硬并成块,固定。临床表现为溢液时应与导管内状瘤相鉴别,本组1例患者误诊。非哺乳期乳腺炎性质的溢液主要表现为黄色浆液或多孔透明液体,后者呈淡黄色或血性液体,大都无凹陷等,经乳管镜检查可见导管内新生物。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很少能自愈,临床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7-8]。将受累导管及病变区段切除,可包括少量正常组织。在临床诊治中,需要进行仔细检查,并行必要辅助检查,术中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情况发生,本组患者中,根据不同发病类型行不同手术方法,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安,李云梅.急性化脓性乳腺炎60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69-70.
[2]黄志华,郑书楷,马士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28-29.
[3]武治国,童创,王建国,等. 1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25-126.
[4]黄瑞雪,周东光,王艳青,等.非哺乳期乳腺炎102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2775-2776.
[5]顾斐,邹强.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8,15(2):275-276.
[6]阎衡秋,杜琳,杜玉堂.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7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8):1349.
[7]张雪云,窦拉加.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00.
[8]唐文,何山,郑轲,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2008,22(11):810-811.
(收稿日期:2014-03-18) (编辑:韩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