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2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县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泾川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及信息化应用,进行了科学深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措施,县财政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各级学校建立了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从实际出发,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携手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实施了互联网校校通、教育城域网、优质资源班班通等重大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构建起了以设备、网络、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

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源泉,资源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按照“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原则,依托中国电信基础设施和技术优势,合作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暨泾川教育城域网二期建设项目,搭建了教育门户网站、教育资源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众多优质互联网资源平台以链接形式集中收录,推荐给广大教师收藏使用。同时,还把每年参加比赛的学生电脑作品、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及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课例等收录到资源库,这种跨时空、全免费、常更新的现代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得到有效体现。

三、加强培训,提升城乡教师信息化素养

一是通过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工作例会、远教资源应用研讨会、远程培训等形式,从思想观念,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对校长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了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二是选拔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网管技术人员培训班,对城乡中小学网管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学校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实施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因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专项培训”、“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电子白板应用培训”,通过“集中与分散、假期与平时、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校本培训,逐步提高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优化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组织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质量检测,规范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二是大力推行“四课制”,即通过教学研究课,进行专项研究,探索学科信息技术内在教学规律、构建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通过优质观摩课,让骨干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最新的教改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充分展示出来,成为全体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切入点;通过一人一堂优质电教课、白板课,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汇报课,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促使他们脱颖而出。三是整合电教与教育科研部门力量,抓应用活动开展,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激发师生学用信息技术热情,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建章立制,评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先后制定《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核办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估暂行办法》等,以考核提纲和评估细则的形式明确了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二是强化学校工作的督查考评,从组织管理、环境建设、教师培训、应用情况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突出学校授牌表彰,初步形成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全面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将教师是否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与个人评优选模、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信息化水平实施量化评估,将考核结果全面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考核之中,形成了信息技术应用人人学、校校比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S[2015]GHB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