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郭熙山水画《早春图》的风水园林意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郭熙山水画《早春图》的风水园林意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郭熙山水画山水主要格局背景为主峰主山,左右为环抱的层次高低不同低矮次峰,树木茂盛,其间溪水溯源环绕盘旋而下;中间山峦山腰之处,置亭台楼榭;低矮平缓处为大面积水面,人物活跃于河滩缓坡之间。中国古代地理学讲究北面大山背后,中间山腰案山层次此起彼伏,百尺为形,千尺为势,游人乐游于其中。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一种山水和园林的怡情、可乐、可游、可玩的意境。

关键词:风水格局空间构成;山水格局;生态意境。

一、北宋郭熙山水画《早春图》图解

北宋郭熙的山水画,早期以巧瞻致工,中期在早期基础上又益精深。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晚期作品落笔益壮,多所自得。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岩,岩岫f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烟霭之间,千态万伏。

现存《早春图》(台湾博物院藏),绢本浅设色,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一般认为是郭熙的代表作。画的前面巨石圆岗,迭叠而上,薄雾淡淡地笼罩在山腰,画的通端两座山头耸立,右一大山头被云雾遮掩一半,当中有一条通向山头而未经开垦的“路”,画的右边中部是乱冈,乱冈当中联及山腰处一片楼观,山腰里有泉水流下直至右角山溪中,伸向山溪的道上有人行动,画的左边是空旷的山壑,中有涧水绕过前面一个大石岗至左下端的溪中,大石岗后面有一座木桥,通向山中,上亦有行人,下端伸向溪水的道旁停一只小木船,道上有人挑水。画面前、中、后、左、右的山石皆有大小长短不同的树,或直或弯,或立或斜,或倒或挂,或倚壁,树枝尚未放青。画的左侧当中的树枝下有款字“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八字。画面上内容丰富,山重水复,桥路楼观,展现了北宋山水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特征。

郭熙《山水画论》,言远近、深浅,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则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亭亭为众目之表……。《山水训》开篇说:“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不得见也。”山水虽为君子所神往,但未必人人皆要隐居深山,尤其是太平盛日。身在朝廷,又不能忘情山水。所以只好用山水画来弥其不足,这就是山水画所以能存在的价值。正是因为山水画能够满足出仕者向往林泉之愿望,所以郭熙要求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还说:“画凡至此,皆入妙品”。郭熙言“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佳处就在于山水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郭熙这样要求画山水符合了五代宋初以来山水画创作的实际和士人对于山水画的要求。郭熙之前的山水画,几乎每一幅都是有山有水,山中有道路可通山顶,山腰中有楼观,道中、桥上有人,水中有船,船上还有人。郭熙之后,很长一段画史,山水画的创作还是如此依旧。

后人对郭熙的可居山水模式的基本特征做了一个评价:“巨障高壁,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t绝,峰峦秀起”(《佩文斋书画谱》,见吴守明,1988年)。

郭熙在“大象”和“大意”的统帅下,建立有主次,有虚实的完美意境,在《林泉高致集》中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为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气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其《画诀》中又说:“山水先理会大小,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郭熙还把山水比作人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为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而明快,得鱼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古代的画理不仅是技艺,更是道,不仅包含了哲学,还包含着生理。

二、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风水格局

风水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古代堪舆地理学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建筑的空间构成,则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谐和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其实质不外乎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成为评价景观优劣的准绳,成为相应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成为趋利避害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观念中的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冈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要保持丰茂的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旁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流经城市或村庄);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不在正中线上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处在这个山水环保的中央,地势平坦而有一定的坡度。于是理想风水格局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生态合理的基址格局。

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采用了封闭的传统,为的是加强封闭性,甚至多重封闭的方法,如四合院宅作为围合封闭的空间;这样城镇、村落、多进庭院等都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村镇和城市的,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保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

晋代郭璞《葬书》上说:

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法尔胜乎万物。经云:“气感而应……”。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止,藏风次之。”。

根据尹弘基的研究,认为风水的首要原则是得水,次之为藏风。如何能够“藏风”?就是通过封闭来藏风,如上面所说的加强的各种封闭性,于是产生了宅园、村落、城镇的多重封闭性的格局。各种格局是藏风的一个条件,气就是风,气乘风而来,遇水则止。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这就是吉地常常是群山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人们在此选址建城、建村、建宅的原因。势,主要是山川地势;形,则是指基址附近的地形地貌;向,则是指朝向。其中的形势对后世影响很大,所谓“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热来行止,是为全气”,讲的就是这种形势对于风水的作用。

三、北宋郭熙《早春图》及其山水定式

郭熙的代表作为《早春图》,其他作品如《窠石平远图》、《丛林图》,及其《山水画论》,后来被其子郭思编撰为《林泉高致集》,表现郭熙山水画作品的特点:有近石、松树等;也有远处的高大山峦;近处是小山重叠盘旋跌宕;长松巨木,回溪断岩,如图1、2、3所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少从道家之学的郭熙,颇感地理上物产富饶,吉祥宝地,以及驰目抒怀的山水画也必然是山水环保,草木郁郁葱葱,道路崎岖环绕,平地之处,住宅城镇,体现一种基本的山水定式格局。

结语:

山水画定式中表现有山有水,郁郁葱葱大树植物覆盖环绕,物产丰富,道路蜿蜒曲折,总能到达胜景之处,并有亭台楼榭,可居可游。远处背景(北面)高山挺立,前面(南面)、左右,次山环绕,沟壑中有道路也有小溪潺潺,正符合北半球的地理学的特点,地势北高南低,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背景高山可以抵御北风的侵扰袭击,形成一种物产丰富、生态优雅的地理环境定式。这就是人合理的生存环境,也是人们向往的梦境,即中国山水画和风景园林意境中追求的美好的生态意境:一种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生态景观环境。

图1郭熙早春图 图2刘松岩《早春图》解析 图3 渡边欣雄 古代地理理想风水图

参考文献: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刘松岩,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析――历代传世名作步骤图,2006.7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1998.12

于希贤、于涌著,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9

王其亨等著,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