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食品的“餐前损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食品的“餐前损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全球约有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而这些食物可以养活36亿人口(现在全球总人口数约为70多亿,饥饿人口约为8亿多)。这些被浪费的食物里仅有1/3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由于消费引起的,剩下的2/3则发生在收获、生产、运输和加工等环节。

未进入消费渠道的食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曾在2014年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3亿吨,折合经济损失约7,500亿美元。这份题为《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的报告称,世界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过程;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工业化国家每年大约浪费6.7亿吨粮食,发展中国家浪费粮食量为6.3亿吨,总量旗鼓相当。发达国家的食物浪费主要集中于食品销售和消费阶段,大多是由于消费者过度购买、不正确的储存和随意丢弃仍可食用的食物产生的,这也是平时大家认知范围内的浪费。而在发展中国家,95%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发生在农作物收获阶段,这些国家缺乏资金、管理和技术,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因而造成食品的损失和浪费。而且后者也多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甚至饥饿等问题,两相对比,更让人叹息。

全球每年产出的食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因处置不当而被浪费掉,其价值相当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华社消息称,在亚洲的工业化地区,谷物和蔬菜浪费程度严重,进而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这一地区人均浪费的谷物达80公斤,人均浪费的蔬菜超过100公斤。浪费现象主要发生于“农业生产、收获后的处理和储藏以及消费阶段”。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水果的浪费程度非常高,造成大量水源浪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然而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设备和技术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仅在中国,粮食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就达700亿斤以上,远超餐饮环节的“舌尖上浪费”。新华社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在部分粮食产区,农户存粮因缺乏技术和相关设施,产后损失量十分惊人,成为“餐前损耗”的主力;部分粮库仓容不足,只好采取露天储粮,造成粮食过量损耗;田间收获机械“遗漏”,加工企业过度加工精制米,也造成粮食“隐形”浪费。

除此以外,中国粮食在运输、储存、加工、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约浪费了10%。中国国家粮食局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声俊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指出,按照2012的粮食产量统计,大概有1,100亿斤粮食被浪费了。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则表示,食物浪费的影响并不止步于浪费,大量的食物浪费还将对环境造成影响。《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中称,全世界每年生产但未被食用的粮食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相当于欧洲最大河流伏尔加河一年的流量;而其生产、收获、运输、包装所需的能源则会产生33亿吨二氧化碳。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那这个国家将居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未达餐桌的食物去哪了?

农作物收获是粮食进入流通环节的第一关,然而在这一关,已有大量食物损耗。技术较为落后的非工业化国家,在此环节会有高达95%的食物损失与浪费。以机械收割为例,中国的粮食机收率除小麦能达到82%以外,水稻只能达到15%,玉米甚至不到2%;加上收获时烘干能力不足,很多地区甚至没有相关的烘干工具,仅靠“风吹日晒”等自然手段完成烘干(这样的粮食俗称“地趴粮”),逢雨天致使谷物发芽霉变是常有的事;而机械质量参差不齐,也造成收获损耗。黑龙江省桦川县世平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平说,在大面积机械收割的情况下,国产收割机的机械收获损失率能达到3%。

而在肉类和水产品方面,仅由于屠宰综合利用和水产捕捞船上缺少保鲜装置的问题,造成肉类和水产品的损耗就分别为1.9%和2%。

每年粮食收获后,大部分粮食需要经过农户的短期储存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而食物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也相当高。目前中国粮食70%以上分散在亿万农户家中,然而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先期的烘干工作没有做好,粮食入库时并未降到安全水分,加之农户储存条件的限制,储存中霉变以及被老鼠等动物吃掉或污染的情况也很常见。据粮食部门测算,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等,粮食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粮食损失浪费400亿斤以上。

巴彦淖尔市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粮仓”,全市粮食仓容共13亿斤。新华社记者发现,当地粮仓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有通风、测温设备的达标粮仓容量只有9亿斤,一些老仓已经不敢存粮了,只能放设备。

这种情况在很多技术欠发达地区并不少见,有些地区甚至将粮食直接存放在临时罩棚或露天空间里。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仅中国境内粮食企业就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业内人士说,正常粮仓储粮一年的损耗标准是0.2%,临时罩棚或露天囤的损耗会增至0.4%-1%。按这一比例,仅萝北一地,露天存储的粮食一年下来就要多损耗200万斤以上,大约相当于1万人半年的口粮。

目前,中国果蔬储藏保鲜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有25%,且保鲜技术也欠发达,致使水果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比例达7.8%。同样的原因,也使得中国肉类和水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比例分别达到3.8%和4%。

除了收获和存储(包括仓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存储),在食物到达餐桌之前,还会经历加工环节,其损耗量也相当惊人。粮食部门的数据显示,通常三级米的出米率会比二级米减少2%-4%,过度加工的特制精米出米率比三级米又减少约15%。中国稻谷年产量约2亿吨,可产三级米约1.4亿吨。如果都加工成特制精米,将减少约2,000万吨。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原料损失及能源消耗量越多。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粮食的精细程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制精米市场需求量大,从而造成的粮食损耗也是水涨船高。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粮食加工环节由于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超150亿斤。

多阶段入手,多途径减少浪费

“我们所有人――农民和渔民、食品加工商和超市、地方和国家政府、个体消费者――必须在人类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作出改变,首先要防止食物浪费的发生,并尽可能加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说。

对此,粮农组织还编制了一个“工具包”,用于指导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其中包含在食物链各阶段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可操作性建议。“工具包”中提到,减少粮食浪费应该从三方面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政策扶植、加强产业链参与者的沟通和管理,以及提高各环节的技术和监管。

首先,生产者、消费者、加工企业、物流和冷藏等环节的相关人员应一起树立正确食品消费观,提高减少食品浪费的意识;除消费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意识到减少浪费是节约成本提高利益的重要因素。中国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色香味”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标,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存在众多消费误区。例如,精制粉加工造成大量营养素损失,标准粉中维生素B含量相当于精制粉的2倍。过度追求“色香味”,将为各种非法添加大开方便之门,大大提高舌尖上的风险系数。

其次,针对餐前浪费,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的规定和官方推广活动能促使相关从业人员重视减少食品浪费。以中国为例,为降低农民存粮损失,中国于2010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采取中央、地方补助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户建造小型铁皮粮仓。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截至2014年4月,实施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累计为677万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5亿斤。

技术促进进步,相关技术的开发、推广和普及,能有效减少食品浪费。国家在关注粮储安全的同时,也需加强节粮科技支撑,组织科研单位深入开展节粮减损适度加工技术、超标粮食消减技术、安全储粮技术等相关研究。全球范围内相关的研究和推广活动有很多,例如,部分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已经开始采用一些入门级新技术,诸如运输过程中食物温度的控制等。

另外,在技术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将技术与当地条件合理匹配也是帮助推广技术,减少食物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没法把目前在欧美使用的复杂的低温拖挂车系统很快应用到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其公路没法承受重型卡车,也缺乏支持低温拖挂车系统的技术条件,经济上也承担不起。所以我们要把技术规模缩小到与当地条件匹配的程度――更小的系统、更简单的操作、更大的适应性。”美国冷链运输企业联合技术公司首席可持续官约翰・曼迪克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