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标成本管理与传统的利润和成本规划方法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它们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的不同。这些理论基础都源自系统理论,而系统理论正是许多现代管理与控制观点产生的根源。传统的成本加成法代表了“封闭系统”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组织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考虑影响系统运作的因素。而目标成本管理则体现了“开放系统”方法。

关键词:成本管理 企业管理 诚信树立 重要性

目标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每个员工,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很不易的,所以统一思想就显得尤其重要。企业界有句名言:一流企业靠文化,二流企业靠管理。何谓文化?文化是一种意识、习惯。若将成本管理、节约意识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员工的思维习惯,距离一流企业也就不远了。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浪费。我们看到在企业中其实浪费随处可见,不增加效益的活动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呢? 精益生产的做法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优化流程将非增值作业剔除掉,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

类比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

1. 冶金企业目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成本管理模式

1.1 邯郸钢铁集团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企业内部实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具体做法是:以市场价格为主要参照系,核定出内部核算价格,并从这个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从后向前核定目标成本,直至原材料采购。然后将总目标成本分解至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的各部门,以及分厂、车间、班组等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层层签订承包协议,并与奖惩挂钩,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如果经营环境变化,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公司将认真分析这种差异,以采取有效措施,使得目标成本控制更加科学化。

1.2 宝钢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实施标准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即将标准成本直接作为目标成本实施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国外的实践表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产品成本控制方法。宝钢1995年着手推行标准成本制度,1996年与台湾中钢进行技术交流,借鉴其较为成熟的经验,正式采用了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三部分。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其他大型冶金企业如鞍钢、首钢、攀钢、包钢等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沿用传统模式学习邯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它们在成本核算上基本采用的是内部计划价格分步骤核算,逐步分配结转各步骤成本差异的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考核。这在冶金企业目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成本管理模式。

2. 强化物资管理人员经济观念,树立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物资人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认识,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经济意识教育,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入每一个人员的思想,使物资人员能把物资管理成本控制放在主要位置。其次是组织培训,提高物资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目标的保证。

2.1 物资质量、价格、使用消耗、库存的有效控制管理,对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企业生产质量,提高企业效益,树立企业形象和信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冶金企业只有抓住成本控制,加强冶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在企业生产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实行招标采购

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所需材料费用约占生产总成本的60%左右,控制住了材料费,就控制了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企业要想控制生产成本,应高度重视材料管理和使用,加强管理,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材料采购权归属相关业务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具体作业部门的压力和负担,但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使产品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原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还要加强人员素质及技能的培养。

3. 目标成本管理出现的背景

目标成本管理在今天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当今的产业环境性质所决定的。如今,企业必须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环境,适应快速变化的特点。作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通过技术领先达到产品高质量,已经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另外,竞争者之间的产品质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使得依靠质量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很难奏效。产品质量需要提高的同时,成本也必须降低。除了质量和成本外,时间也构成新战略三角上的重要一点。

公司应对商业竞争环境,需要做到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公司经营之前做出回应;持续地改进经营,而不仅仅是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外关注顾客的要求以及竞争者的威胁;将公司内部和外部各因素有机结合,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解决。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为温和的竞争环境设计的,那时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传统方法无法适应现今的商业环境,因为它是在事后控制成本与质量,试图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内关注效率,暂时性而非彻底地解决问题。

4.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方法

根据我公司具体情况,属于老企业,各项管理、设施、技术等方面比较 落后,为了完成目标利润,应该锁定目标成本,然后进行分解,,根据分解后成本,各负责单位与公司签订目标责任书,然后采取具体措施去实现。

要实现目标成本,针对我公司而言,成本远远高于同行业水平,把产品成本降下来,做好成本控制,才能实现目标成本,从而实现目标利润。

根据公司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分解至各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权利与义务。

4.1 明确各部门的成本任务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测算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然后横向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纵向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4.2 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

没有数字进行标准量化,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伴随着成本控制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红色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成本控制SOP手册》。手册从原材料、电、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所以,成本控制奖励也成为员工工资的一部分。

4.3 成本管理的“提前”和“延伸”

“提前”就是加大技术投资,控制采购成本;“延伸”就是将上下游整合起来。当今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

5. 目标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目标成本管理与传统的利润和成本规划方法区别开来。许多公司所采用的传统利润规划方法是成本加成法。这种方法通常先估计成本,之后在成本上加上一定的利润率来得到产品价格。如果市场不能够接受这一价格,公司便会试图进行成本削减。而目标成本管理则从市场价格出发,结合目标利润率为某特定产品确定可接受的最高成本,之后的产品与流程设计都是为了保证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目标成本管理与传统的利润和成本规划方法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它们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的不同。这种方法强调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性,更多地考虑影响系统运作的互动关系,在实际结果发生之前便采取预防措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标准。

6. 我国的现状

目标成本管理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传入了日本、西欧等地,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日本将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与本国独特经营机制相结合,形成了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成本企画。在上世纪80年代,目标成本管理传入我国,先是机械工业企业扩展了目标成本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实行全过程的目标成本管理;到了90年代,形成了以邯钢经验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

参考文献:

[1]王新枝,加强物资管理,降低企业成本[J],山西建筑,2006,02(15)

[2]高永升,浅谈建筑企业如何加强物资成本控制[J],经济工作导刊,2003,02(10)

[3]季向阳,施工企业物资成本管理浅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06(25)

[4]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1年

[5]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财经论丛 2006

[6]荣曾繁.论现代财务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制约[J]上海会计2007(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