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想:非一般的“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想:非一般的“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觉得他很狂”,“有的时候可能说的话、做的事显得比较急切,然后可能会给人一种狂的感觉”,“挺狂妄的,小小年纪,那么高的目标,又是上市,又是风险投资的,不是一般的狂”……泡泡网的员工们喜欢用“狂”来高度总结他们这位名叫李想的“领导”。

一个仅仅拥有高中毕业证的男孩,率领着一支清一色本科以上学历的团队,将一个从“显卡论坛”起家、致力于提供IT咨询信息与商情服务的泡泡网,办成了如今拥有30个专业频道,900个子频道,提供资讯、产品、用户与厂商四位一体的互动信息平台。2005年PCPOP营收近2千万,利润1千万。

2006年5月23日,作为“80后”群体的第一人,李想杀入了“中国十大创业新锐”榜单。作为榜单上年龄最小的一位,25岁的李想无疑拥有“狂”的资本。然而,李想的“狂”,丝毫没有“狂放不羁”的任性,也没有“狂妄自大”的桀骜,更没有“口吐狂言”的无礼,那是一种另类的“狂”,非一般的“狂”。

轻“狂”少年敢追梦

“他的这种狂不是张扬的那种狂,是内心中一种坚忍不拔和独立思考、叛逆的一些综合性格的体现。”对于李想的“狂”,同事的这一剖析相当中肯。

遥想当年果断放弃高考去创业,这样一个反传统的决定,别说是父母那辈人难以理解,就是同龄人又有几个有勇气去尝试。而李想有着自己独立而笃定的想法。从初一开始接触电脑杂志,为了买一个软件跑遍了石家庄所有邮局,到高三开始上网,创建个人网站。除了上学,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计算机上。李想认定计算机和互联网“就是为我而发明的”,它是这样“一个自己每天可以投入十几个小时的事业”,于是,“就果断地选择了继续做网站这条路”。

就像IDG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分析的那样:“‘80后’出生的孩子往往敢于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不愿循规蹈矩,从而容易走上创业这条道路。”年少轻狂的李想就这样开始了追梦历程。

网站创办不到半年,访问量就达到了每天1万人次,广告商主动找上门来。于是,李想每个月有了六七千元的广告收入。这样高的收益对于一个18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愈加坚定了他自己的选择。也让他的父母放了心,毕竟儿子赚到了比他们合起来还要高得多的月薪。2002年,李想从石家庄迁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了“正式的商业运作”。

李想认为70年代及以前的人“对一件事可能想很多东西,想到最后他就不做了”,而“80后”一代“想了就说了,想了就做了,不关注别人想什么”。而他之所以能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还因为他拥有那种认定目标后绝不半途而废的执着与毅力,无论是在1999年遭遇互联网泡沫破灭、失去所有的广告投入,还是在2004年有人愿意出资一亿来购买他的公司。

屡次面对记者问及创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李想总是笑答:“你们是希望让我讲一些有意思的故事,不过在我这里没有故事,我认为我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我始终认为出现困难是必然的,所以就积极地去面对困难,自然也就不是困难了。”

不过,他还是提到了2003年那一次。一半的编辑被竞争对手挖走,网站基本陷于瘫痪,所有的人都在传,说泡泡死定了,李想没戏了。如此挠头的困境让李想着急上火,满脸都是疙瘩,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失败”两个字。第二天立即召开会议找对策,兵来将挡,重新招募新员,不到一个星期就恢复正常了。李想这种在困境中的笃定和坚持颇似他一直欣赏的马云,当初在电子商务不被看好、8848几欲倒掉的时候,他继续做着不赚钱的买卖,一直坚持下来。如今,他的B2B已经是全球首屈一指。

李想没有时间来追忆困境,他说:“人能记住的东西总是有限的,从内容上来说,无外乎三种:过去、现在、将来。如果你一直对过去思前想后、耿耿于怀,自然就占用了思考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而我是习惯于向前看的,过去的,就算再辛苦,总归是过去了。”

敛“狂”也是一种力量

同为“80后”的创富精英,茅侃侃评价李想时说:“他很内敛,但是我估计可能内心比较张狂,这就是他和老一代最大的不同。”

“内敛”和“张狂”,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性格特质在李想身上生发了奇妙的化学效应。

从创业伊始直到2003年,李想认为自己一直有着“80后”典型的性格缺陷,太自我,过度关注自己的想法,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其实,这正是李想内心“张狂”的外部表达。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公司成了“一言堂”,用李想自己的话来说:“这造成我跟员工沟通不畅,我的想法也执行不下去,当时的公司就是‘一盘有凝聚力的散沙’。我反而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

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对这种状况洞若观火:“(‘80后’企业家的)问题是自我意识太强,而管理企业是要靠组织体系和团队协作的,因此,靠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但企业做大以后怎么管理好,这可能是‘80后’企业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还好,李想及时意识到企业管理中这个危险的“定时炸弹”,逐步改变了自己。一方面,他学会了跳出来观察自己,慢慢地,这种观察自己的习惯成了本能。他说:“尽管有时候还是沉浸到处理事务的具体细节中,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能够跳出自己来看待这个事情。”另一方面,李想放弃了即时通讯工具,改为和员工面对面交谈。他逐渐学会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性格和想法,用心同别人交流。

其实,李想的性格转变过程正是他把“张狂”渐次“内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内敛”掉的不是“张狂”所包涵的那种进取心,恰恰是太过自我而带给周围人的压力和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力。

果然,敛“狂”带来了不错的效益。李想经常参加到前辈企业家的聚会中去,就在今年全国十大创业新锐颁奖仪式上,他还带领着叔叔辈的创业者们一起唱起《喜唰唰》。包括UT斯达康的创始人、8848曾经的董事长薛蛮子在内的一群三四十岁的企业家,都把李想当作小兄弟看待,关键时刻就出手帮忙,成了他的忘年之交。

在公司里,一百多号员工从来不称呼他“李总”,往往直呼其名,一团和气且激情洋溢的氛围早已形成。这从今年6月李想写给每一个员工的一封“励志信”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这只有几百字的信中,出现了26个感叹号和22个问号,内容直指员工和管理层的松懈。貌似措辞强烈,其实正折射出公司上下一心、荣损与共的凝聚力。

有人曾问及如果有一天整个互联网破灭了,你将怎么办?李想的回答是,只要我的团队在,我什么都不怕。

李想的“狂”想曲

听罢对李想之“狂”的“众说纷纭”,那么,这位当事人是如何来自我定位的呢?“我这个狂并不是说我要张扬,最重要的是我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并付以很实际的行动,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东西已经做得很好的时候,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一定要做到最棒,做到第一。”

李想眼中的“狂”,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甘人后、要做就做最好的劲头。其实,细化一下李想创业至今的历程不难发现,他的每一个目标在别人看来,难免像他的名字一样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而他却用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实现着一个个“狂”想。

创业之前最初的目标是每个月可以有2000到3000元的收入,在90年代末的石家庄来说不能不算一个“狂”想,不过在李想的个人网站阶段,这个目标就已经超额完成了;放弃高考自主创业,对于旁人来说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狂”想,李想不仅做到了,而且将公司开到了首都;如今,泡泡网已经进入全国专业IT网站的前三名,预计今年的全年利润将达到4000万,可李想又有了新的“狂”想,融资、上市。

自从成为了“80后”财富英雄的代表人物,李想也和偶像明星一样,走在街上常被认出来,这些“粉丝”争相同他聊天,讨教创业经验。李想坦言,“成名”之后,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感觉多了一份责任。于是,他开通了博客。他希望让“80后”这一代能准确地看到他们自己发展的方向,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靠近。他现在和众多“80后”一样还不算成功,只是刚刚起步,希望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博客里,李想提到年轻人创业和发展的七个要点:方向、目标、意愿、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观察。其中,李想不止一次地强调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性。

“方向是创业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你要为什么而奋斗,其最高境界就是愿景。有了方向以后,最重要的不是先掌握方法,而是先明确目标。有了目标就有意愿去达成,就能够找到做事的方法,然后辅以毅力,自然就会有成果。无论成果大小,通过自我观察,总能调节好自己的状态,然后进军下一个目标。”

对于社会上因为他们这批创富精英而出现的“高等教育无用论”,李想斥之为“纯属瞎扯”。他说:“现实是大学里没有目标、随波逐流的人太多了,所以我们这样目标明确并坚持下来的人才显现出来。”

他奉劝那些渴望创业的在校学生说:“大学生分两种,一种是毕业后可以去挑工作,另一种是大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还很难找到工作。第一种人刚上大学就拥有很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四年时间他会充分利用好好学习。所以当他毕业时很容易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甚至是挑工作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许他会选择创业。另一种上大学是为了上而上,上完之后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进入社会后就会觉得找工作怎么这么难。”

“年轻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工作一定要有清晰的目的,当你有了目的,并为之不懈努力,你就很容易成功了。”说着这句话的李想,正同他的战友们向着三年内的目标――将泡泡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垂直互动媒体集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