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家原创:银行业防范金融风险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银行经营充满竞争和风险.中国国有****银行前身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体帽、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以不良信贷资产为代表的金融风险,威胁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更给中国国有****银行敲响了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的警钟.该文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国有****银行的现状与国际金融监管的要求,分析了中国国有****银行银行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成熟的****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强化管理角度提出了防范中国国有****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特别是提出了中国国有****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特别是提出了中国国有****银行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银行改三给经营体制为两级经营体制、改按行政区域设立为按经济区域设立的个人观点.
一、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体现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等方面。与此同时,银行作为城市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了利润、规模的良好增长,并通过种种传导机制与宏观经济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在此背景下,进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银行业经营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对于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006年样本城市银行业发展指标
样本中涉及的六个城市均为当地的金融中心城市,银行业普遍较为发达。
3、经济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的发展与银行业经营情况呈现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那么二者通过各种因素进行相互作用、实现同步发展的进程如何呈现?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将经济发展指标与银行业经营指标互为因、变量的做法,在微观层面探讨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并通过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得出了因素权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此两者的相关关系。
银行的不同经营指标会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我们在此以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六城市各****银行的利润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网点数量总和等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1.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利润总额R的相关性分析
银行利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可用如下传导机制来解释:****银行的利润增加为本市税务系统带来更多的地税收入,并可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本系统员工的收入,这都构成了拉动GDP增长的因素;市内****银行利润的增加有助于其向总行争取到更为优惠的权限政策及信贷规模控制指标,进而可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而这些都将有利于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难看出,GDP与R呈现正相关关系。
2.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存款总额C的相关性分析
存款总量的增加可为****银行带来更多可以放贷的资源,即可以间接提高信用投放数量,可对GDP产生有力促进作用;同时一般性存款的增加可以增加银行的放贷收益和资金拆借收益,通过影响利润的方式影响GDP。从上述两个层面来看,GDP与C呈现正相关关系。
从另一方面说,存款总额作用于GDP时需要有存贷比指标作为传导媒介,存贷比的下降将会部分抵消存款增长对GDP的促进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GDP与C呈现不确定性。
3.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风险资产总额A的相关性分析
银行风险资产总额的增加将直接加大银行信用的投放力度,扩张对企业和个人的授信规模,将对整个地区经济环境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这里的风险资产包括贷款、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所有表内外具有风险敞口的银行产品总和,而这些银行释放的风险敞口通过各种资金形式加入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消费链条,扩张了生产、消费规模,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促进了GDP的增长,显然,GDP与A呈现正相关关系。
4.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不良资产数额S的相关性分析
从微观层面讲,银行不良资产数额的增加将核减其经营利润,影响银行纳税金额;同时不良的增加显示了该****银行控制风险能力不足,其总行必然采取相关措施削减其放款权限,严格其贷款审批力度,从这个层面讲,GDP与S呈现负相关关系。
从宏观层面讲,辖区内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增加显示该区域金融风险加大,必然会使****银行采取收缩规模、提高条件及价格等方法控制风险,而这显然将对GDP的增长带来不良影响,从这个层面讲,GDP与S也呈现负相关关系。
5.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银行网点数量总额W的相关性分析
在当前各家银行网点审批制度日益严格的情况下,网点数量的增加将加快当地金融体系资金流通速度,增大授信规模,促进GDP的增长,因此,GDP与W呈现正相关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选取样本城市银行的利润总额、存款总额、风险资产数额总额、不良贷款总量、网点数量总和等因子作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2002年9月-2007年9月各月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得出以下结论:
银行风险资产总额对GDP的影响非常明显,其相关系数达到0.45,控制银行投放授信对于调节地方经济具有明显作用;银行利润的增加对GDP也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不良资产数额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达到了-0.36,可见银行不良资产对经济体系具有较大的“杀伤力”,银行发展质量对于宏观经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银行都开始推行集约化经营思路,将注意力转移到利润指标上来,而非像先前一样只侧重规模的扩张。我们此时将样本城市银行利润总额R作为自变量,将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CPI指数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居民平均收入总和Y、财政支出总额F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6.银行利润总额R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关性分析
地区GDP的增加显示了其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地区内的企业、居民也将享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处,在规模、收入等方面出现较大良性改观。与此对应,作为资金运营中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必然也将得到此财富效应的好处,存、贷款数额以及结算中间收入将随着宏观经济指标的走高而增加,因此,R与GDP呈现正相关关系,即
7.银行利润总额R与CPI指数P的相关性分析
物价指数P对R的影响相对复杂。如果P持续走低、出现通货紧缩、消费意识不旺现象,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将受到影响,不利于银行授信的偿还和规模的增长,自然不利于利润的增长,此时二者呈现正比关系;若P持续走高、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短期内由于经济过热可带动银行扩大授信规模、提高收益,但在长期内则可能导致银行在过热后的调整期内出现不良资产,影响利润水平。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二者的关系难以确定。
8.银行利润总额R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六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主要由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企业项目投资两部分构成。目前国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多采取BOT和TOT等方式,银行资金成为重要的项目资金来源。而企业项目投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短贷常用的方式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将直接拉动****银行中、长期贷款及流动资金贷款的投放额度,促进了银行利润的增长,因此二者呈正比关系。
9.银行利润总额R与居民收入Y的相关性分析
居民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带动****银行储蓄存款数额的增长,为其开展资产业务提供更多资源;与此同时,收入的增加将刺激居民购买房产、汽车等消费品的欲望,扩大****银行发放此类消费贷款的规模。从这个层面讲,R与Y呈现正相关关系。
换二个角度,居民收入的增加将促进汽车、房地产、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本地企业的经营态势向良性发展,间接为****银行的经营提供更多市场赢利空间,使R与Y呈现正相关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选取样本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总和、CPI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总和、居民平均收入总和、财政支出额总和作为因变量,****银行利润总额R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2002年9月--2007年9月各月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得出以下结论:
GDP对****银行利润的相关性因子最大,可见银行经营对于周边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银行利润的相关性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由于“挤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支出对银行利润的相关性较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量化了我国经济发展与银行业经营情况的相关性,探索了一条实现宏观经济与微观银行经营协同发展的理论道路。若想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政府部门应着力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联系,运用金融杠杆促进GDP发展;若想提高银行经营水平,银行应进行较为深入的宏观经济研究,在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中间寻找机遇。只有实现了政府与银行的通力配合,地区经济方能在金融体系的推动下实现良性循环。
(一)消除准财政贷款是财政和货币控制。
利用银行系统来补贴实际部门活动的做法损害了信贷文化的形成,是导致银行不健全的一个关键原因。例如,土耳其向农业和俄国向大型国营企业提供的软性贷款是这两个国家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根源,导致了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此外,准财政贷款损害了公共资金流动和存量的健全性,因为来自金融系统的难以量化的或有负债可能都对这些流动和存量带来负担。同样,由于****贷款和软性贷款难以区分,银行指标的质量被减低,从而可能导致低估资产质量问题的深刻程度。因此,对亏损的企业或特别公共投资规划提供的资助即使无法避免,也应该直接通过预算拨款,以提高透明度和避免损害银行业的健全。
(二)清楚地确定国家在金融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国家通过遏制道德风险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遏制道德风险的办法是审慎管理和监督,以及利用包括存款保险和中央银行紧急贷款在内的安全网来保护存款人。然而,国家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划清界线,必须事先阐明国家所提供财务担保的规模、范围和期限,例如预先说明将要保护的金融机构的类型和负债的类别,说清楚国家对金融系统提供支持的范围,只要这种说明有信誉,便能够减少经济中的道德风险,而有无信誉最终是通过事实来证明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金融系统有了一个健全的基础,便应该用其他办法取代国家担保,例如代之以一项资金充足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计划。
(三)致力于改善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中央银行、监督机构和财政部门的决策人员需要适当的金融信息来监督和诊断金融业中的问题,并判断个别机构到底是流动性不足还是丧失了清偿能力。同样,银行的投资者也需要良好的金融信息来评估和监督借款人和股份发行人的信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掌握到最好的数据,在危机情况下,仍有可能无法区分流动性压力和清偿能力受到的压力。
为了提高信息质量,可以采取的步骤包括:(1)加强会计和披露标准;(2)利用信誉卓著的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外部审计;(3)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更为详细的信息,包括关于资产质量的信息。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就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可靠和透明的财务报表,就会导致重大的破产事件,所以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对信息的质量掉以轻心。鉴于建立可靠的金融信息基础结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因此这些改革应该及早开始。
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情况显示,如果没有关于金融业和公司部门的良好信息,财政和货币控制会更加难以实现。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大多数公司与这两个国家所在区域的大多数公司一样,没有遵守国际会计标准。在这两个国家内,由于缺乏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公司部门负债情况的可靠数据,致使人们没有及时发现各公司日益增加的大量负债和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因此,当投资者的信心于1997年发生动摇的时候,人们无法区分银行到底是丧失了清偿能力还是流动性不足,挤提存款的事件使这个问题更为恶化。
(四)利用中央银行信贷机制的具体规则。
这些规则应该制定周详、清晰明了和公开宣布,并应该得到一致的实行。所有类型的中央银行信贷,无论是在常规的货币业务中提供的信贷,还是向政府、政府主管部门或私营公司提供的信贷,无论是正常信贷,还是紧急信贷,都应适用这个原则。尽管各国中央银行在发放紧急贷款方面有秘密从事的传统,但人们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支持采取以规则为准的方式。根据这个方式,中央银行应具体说明提供资助的先决条件,但贷款决定仍然是以个案方式做出。这样,中央银行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建设性的含混。同样,需要为中央银行的放贷活动确定模式和问责范围。中央银行的放贷活动除非得到很好的管理,否则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风险。因此,需要事先阐明放贷的准确模式,包括说明贷款的规模、偿还期、目的以及有资格获得贷款的机构和需要提供的抵押物。在难以区分流动性压力和清偿能力压力的情况下,抵押物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可能丧失清偿能力或没有足够抵押的机构提供贷款的决定应该与财政主管部门联合做出。
(五)中央银行的自。
如果没有这样的自,就难以清楚地确定责任和问责范围。现在有很多证据显示,中央银行的业务自在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然,在确定中央银行自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问责制,以保证实现中央银行的目标。发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的工具和市场是对中央银行自和贷款业务的一项重要补充。例如,中央银行经常需要撤出通过最后放贷人机制注入经济的流动性,以便保证使货币供应的增长符合低通货膨胀的目标。而有效的干预和中和操作又取决于是否具备间接的货币工具以及深化的货币和证券市场。
印度尼西亚的经验突出表明,如果不具备货币控制的先决体制条件,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在该国金融业的问题发展成全面危机时,中央银行除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印度尼西亚并不是惟一向问题银行提供大量流动性支持的国家;但是,与韩国和泰国不同的是,该国缺乏必要的货币工具和深化的市场来中和中央银行注入的流动性。印度尼西亚由于丧失了货币控制,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卢比的急剧贬值。
(六)宏观经济和稳定还取决于政策的可信度。
这种可信度则是以可靠的司法制度、透明度和明确界定的机构责任为基础。可靠而强有力的法律和管理框架是政策可信度和金融稳定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框架,就无法执行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了保证对审慎义务和金融业务的违反者采取行动,法规的强制执行必不可少,法规执行还可以成为针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一个可信的威慑手段。
为了提高政策的可信度,还需要确定出机构责任,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这些责任。例如,中央银行应该拥有授权和业务上的自来把稳定物价作为其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央银行为其绩效负责。同样,监督部门需要有权通过审慎规定和对金融机构进行干预。否则,将无法使这些部门对金融业的健全负责。这些方面的政策经常导致利害冲突并有损于问责制。
参考文献:
1、赵玉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
2、陈艳红.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J].中国监察,2008
3、张国云.动荡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国姿势[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
4、中国证券报.各国政府出招救市[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