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旅游文学语篇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文学语篇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旅游学语篇是旅游者对客体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它具有吸引人们注意的修辞幻象,具有象征符号的导引功能。旅游文学语篇表现出作者、文本、景点、游客的动态关系,这些动态关系,能展现旅游文学语篇的现实构建和实践品格。

关键词: 旅游文学 语篇 分析

旅游文学是旅游过程中主体旅游者对客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所作的文学描绘,即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1]它的种类甚多,有诗、词、曲、散文、赋、楹联、碑帖铭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族风情等。

语篇是文本(或话语)生产者通过文本(或话语)及其消费者的互动来实现社会目的的系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文本或话语来实现语篇的交际或社会目的的;语篇又是行为,语篇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产品实施行为,语篇中的行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选择交际资源以语言的交际形式实现的。[2]语篇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是行动的一个形式,是人们对其作用、为其行动或彼此活动的东西;语篇又是再现社会实践的一个方法,是知识的一个形式,是人们所说的关于社会实践的东西。也就是说,语篇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一种再现社会事实的方法。旅游文学语篇是旅游者对客体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它具有吸引人们注意的修辞幻象,具有象征符号的导引功能。旅游文学语篇表现出作者、文本、景点、游客的动态关系,这些动态关系,能展现旅游文学语篇的现实构建和实践品格。

一、作者对景点的影响

中国文人把语篇当做自己人生理想、人格追求、人生趣味的象征和安放之所。语篇中内含以政治、社会、伦理和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理想”;在济世之心和对自我生命的关怀的双重心理动机的作用下,形成了语篇中政治功利和自由和谐的人生境界相结合的内外张力。而这种美善并兼的人类生存,正是中国传统士人们的文化理想,也是人们心中的理想现实。因此,名人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概念。在哲学上,主体是指行为的发出者,客体是行为施予作用的对象。主体是任何人文现象的重心。中国人心目中的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这块土地是否与历史上的名流发生过关系,若发生了关系,即使是一般之地,也会让后人产生对前人的思绪,从而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也无形中得到加深。“山以贤称,境缘人胜。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垂宇宙。”(王恽,《游东山记》)名山大川是宇宙间的灵气所钟,人更是高质量的灵气凝结而成。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定万物的尺度。这种重人的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山水美学。重人传统是指中国古人欣赏山水时,特别看重审美主体的民族心理习惯。庐山瀑布、桃花潭水因李白而名于世;黄鹤楼因诗人崔颢而名于世;桃花源、九江因陶渊明而名于世;黄洲赤壁因苏轼而有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许多名垂史册的山水,都是因为与贤哲之士发生关系,而得到永久的称颂,而无数山水胜境也多半由于文人墨客的称赏而彪炳志乘。柳宗元发现湖南零陵山水的美,写了八篇游记,因而五代两宋以来,根据《永州八记》前往寻幽探胜者史不绝书,虽有人写文章批评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美和真实的山水差距较大,然而永州山水的魅力并不因此而减色。

许多风景名胜最初默默无闻,只因有了文人墨客的题咏,便因此饮誉天下,名垂后世。湖南的岳阳楼原本名气并不大,自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名句一出,加上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遂著称于世。庐山瀑布在中国瀑布中并不算有特色,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却使其成为庐山一景。宜昌的三游洞,在白居易、白行简和元稹三人游洞题壁之后,被众多文人当做名胜去游览。

二、旅游文学语篇对景点的影响

旅游文学语篇的作用就是强化了旅游地的优美雄壮程度,加深旅游地的人文内涵,引导游客在感知地理景观的同时,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行而上的旅游经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自然山水的美,千姿万态,景象各殊,给审美带来了极有利的条件。泰山之伟,夔门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青城之幽,西湖的妩媚,滇池的开阔,张家界的青峻,以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都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各种不同的灵感,唤起对生活的联想,激发丰富的思想感情,或稳重,或悠闲,或磅礴,或深沉,或坚毅,或超然,或奋发,或爽朗,进入多彩的美的精神王国。所谓“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肩泉石而思游。”(宋郭熙,《山川训》)旅游文学语篇本身得意于诗人感遇某地的触景生情、吊古感今,但经过历史的选择,诗词得以流传,成了今人对该地进行旅游的一种吸引,通过旅游文学语篇,使游客完成由知到感并最终升华为综合感知的过程。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纯自然景观描写的诗,却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寒山寺闻名遐迩;还有岳阳楼、芙蓉楼、黄鹤楼均是因为一首好诗才有了现在的声望。

名胜景点分为两种,一种是因旅游文学作品而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是与一些文学作品有某种关联而相得益彰的,尽管这些旅游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并不一定与该景点直接相关。如湖南长沙岳麓山爱晚亭,因唐代杜牧《山行》而成为名胜景点。这种文学为因、景点为果而形成的历史名胜,即典型的文学历史名胜。

在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历史名胜对文人的创作情绪产生影响,围绕一处景点不断创作出旅游文学作品,有的成为千古流芳的佳作。另一方面,历史名胜文学作品又可不断提升景点的知名度。此外,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旅游文学作品,本身并不属于历史名胜旅游文学作品,但由于该作品写于某一景点,或者在作品中提到了某一景点,或者是作者与某一景点有着某种关系,或者是与景点不相关联的作品被移植而来,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非历史名胜旅游文学作品也会和历史名胜旅游文学作品一样,对景点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互动作用。

三、旅游文学语篇对游客的影响

美国修辞学家伯克说:“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认同。”(《动机修辞学》)旅游文学语篇的主体精神存在于人的对象化和符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生命的价值生成(求真)、道德的自觉追求(求善)和审美的自由想象(求美)。旅游文学语篇的存在,凸显出其所反映的景观世界的某种“道人之所未道”的别具一格的文化情韵。旅游文学语篇的精妙图景,有着一种具象召唤的艺术力量,它能积极启迪和引导旅游者萌发形象的幻觉。旅游文学语篇作为描述旅游景观及感受的载体,它在艺术描绘中将旅游观赏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读者。经过历代诗人文士精心发掘、审美创造,旅游景观大都富于以古代诗文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往往能使人们产生一种定向审美联想。

旅游文学语篇对游客起到了介绍和导游的作用,使游客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了解到眼前这个景点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旅游文学语篇能对景点起到“点景”、“概括”、“勾勒”的作用,使游客阅读之后便对景点的精妙之处有所领悟。旅游文学语篇能提示人们应把握正确的旅游观赏方法。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调整观察事物的角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有文学家特别提出:游颐和园最好是划船从昆明湖看万寿山,船不断变换位置,山形山景不断发生变化。距离、角度的变动使万寿山成为一个立体的景点,这种效果是在岸上观看所达不到的。旅游文学语篇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纯洁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人游历天下,其中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汲取自然天地之精华,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得到磨砺,心胸得到开阔,心性修为有所提升。所以文人寻访山水,登临古迹,自然会以一种充满激情的笔触去描摹秀丽的风景,歌颂灿烂悠久的历史,表达自己对祖国丰饶物产与悠久历史的真挚的热爱之情。后人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积极向上的高昂情绪的感染,感动于作者在作品语言中的真切情感,得到心灵的愉悦与审美的享受,从而培养起一种崇高而博大的胸怀。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

山水名胜与诗文名作交相辉映,是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的一大特色。美感的捕获主要靠山水名胜的优美度,同时也要靠旅游文学语篇对这些山水名胜的诗情画意描写。旅游文学语篇会使人们得到的美更趋本底性、原始性,使美能够升华,能够回味无穷。这个审美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文学语言的导游、兴游的过程。自然山水、古迹文物、风俗人情等潜在的旅游资源,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并欣赏热爱,与旅游文学语篇的兴游、导游是密不可分的。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以泰山为对象,道出诗人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雄心、抱负和气概,今人登泰山时,几乎没有人不会想到这首诗,是杜甫的诗引导了旅游者感受登岳的意境,客观上提高了游客的旅游兴趣甚至旅游动机。

旅游文学语篇胜过最好的广告词,由于旅游文学语篇简练精干,念起来往往是朗朗上口,富有韵味,易懂易记,很容易成为一处景点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景点的“广告词”,成为响亮的“品牌”;而旅游文学语篇的作者往往自身就是名人,这种名人效应也是加强景点宣传工作非常有效的“形象代言人”,所以,在名胜景点及其相关介绍资料中,旅游文学语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穷探造化奥秘,善于欣赏自然,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经历代志士仁人、能工巧匠的努力,这些由人们知识、态度、价值观构成的山水的“隐在文化”逐渐地转化为显露在外的,人们能够可触可摸可感的“显在文化”,于是山水形胜中有了寺庙观庵、楼台亭阁、磴道古桥、摩崖碑刻、诗词联对、佚闻传说,这些显在文化尽管自身有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它们的内蕴只有置放于相应的山水中才有其个性魅力。只有在纵情于山水之间的同时,深刻认识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旅游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享受,使沉寂的山水成为旅游者的天堂。

林语堂在他《中国人》一书中谈到中国诗歌具有宗教的意义:“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的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旅游文学语篇作家以各种文学语言艺术表达自己对所描写景点风物感受,抒发深挚而浓郁的情感。这些情感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引发人们对名人旅游行为的模仿,使人们产生去经历与作者相同或近似的感情体验的渴望,从而唤起人们的旅游热情,完成旅游消费。

旅游文学语篇是旅游者对客体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具有吸引人们注意的修辞幻象,具有象征符号的导引功能。旅游文学语篇是作者、文本、景点(景区)游客互动的过程,是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构建现实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健,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2.

[2]王振华.作为系统的语篇[J].外语学刊,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