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古籍普查平台”是全国古籍普查的工作和平台。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1年暑假以来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情况看,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而加强普查工作人员培训,拟定详细著录规则,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是完成著录工作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古籍普查;数据著录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46-03

“古籍普查平台”是全国古籍普查的工作和平台。2011年2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29个省古籍保护中心等40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部署。作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全国古籍普查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便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管理,促进对古籍资源的利用。2011年4月,广西古籍保护中心下发了关于组织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卷》的通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通知精神,由古籍部牵头,从全馆精选人力,开始大规模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

根据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10月份以前各古籍收藏单位完成“经部”和“史部”数据的提交工作,2011年底完成“子部”和“集部”数据的提交工作。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的古籍是按照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进行管理的,如果按照四部分类法进行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势必要大规模搬动古籍,不利于古籍保护,而且会耽误年底前完成馆藏古籍普查数据著录任务。经过慎重考虑,采取剔除民国以后古籍,只做1911年之前古籍的办法,加快了工作进度,目前已经完成著录数据4000余条,预计2012年3月底以前可基本完成任务。回顾一年来的紧张工作,笔者对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有深刻的体会,也产生一些思考,现将这些体会和问题总结出来,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正。

1、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情况

2009年12月,我馆开始尝试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但是在实践中,遇到古籍版本难以鉴定、没有统一的著录细则等问题,加之“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也处在不断更新中,因此,工作进度比较慢。

2011年初,广西古籍保护中心在南宁召开《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卷》的动员协调会议,标志着广西分卷编纂工作的正式启动。从全国来看,天津和湖南省等经济文化发达省市的分卷编纂工作早在2010年上半年开始进行。但是究竟以什么方式完成编纂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广西古籍保护中心也没有做出明确要求。4月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维护培训班,我馆派出两名工作人员前往学习后,得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市都以普查平台数据著录作为编纂各省分卷的依据,这坚定了我馆做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的信心。在实施之初,我馆针对数据著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做可以取得两方面的成效:一是可以配合完成《中华古籍总目·广西分卷》的编纂工作;二是可以完成馆藏古籍“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一举两得。

2011年暑假期间,我馆完成了近900余条古籍数据的著录任务。9月份,我馆召开普查平台著录工作人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在开展数据著录实践中,坚持先讨论和协商,而后拟定操作性强的著录规则的办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快了工作进度。到2012年1月上旬,总计完成4000余条数据著录任务,为最终完成馆藏古籍数据著录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从数据著录透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已完成的4000余条古籍数据著录情况看,目前的古籍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具有“三性”价值的珍贵古籍文献不多

馆藏古籍大都是普通古籍,而真正具有“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古籍文献不多。目前我馆除8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3种自治区级珍贵古籍名录之外,剩下的就是“康有为藏书”2万余册。这部分古籍“三性”价值较高,大都盖有“国立广西大学图书馆”“万木草堂”“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南海康有为更生珍藏”等珍贵的钤印。目前我们已经对“康有为藏书”进行科研立项,准备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我馆期望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完成之后,将“康有为藏书”的学术价值逐步挖掘并整理出来,为进一步搞好珍贵古籍的开发和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我馆有少量近代在日本印刷出版的汉文和日文合刻的经文古籍,对研究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古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2.2 古籍复本较多,影响了古籍的合理藏量

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当中,发现馆藏古籍的复本较多,少的有几部,多的有几十、上百部。这些复本增加了古籍的收藏量,但是对优化古籍收藏品种、增加古籍合理的收藏量来说意义不是很大。例如,在我馆已著录的4000余条数据中,检索与“春秋”关键词有关的数据就有119条,与“论语”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有24条,与“史记”关键词有关的数据有34条,与“汉书”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有34条,等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与中国古代书商追求赢利和重复翻刻古籍有关,也与民国以来图书馆古籍采购的价值取向有关。古籍品种的重复,不仅影响了古籍品种的优化和合理藏量,而且不利于做好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2.3 古籍破损情况比较严重

从我馆著录的4000余条数据看,大部分古籍都存在虫蛀破损的现象,有的古籍虫蛀现象非常严重。虫蛀又伴随着纸质霉变、受潮、脆化、老化等综合现象,因此,在数据著录过程中,有的古籍一经翻阅就会出现老化纸质掉渣等情况。同时,部分古籍从表面上看几乎没有虫蛀痕迹,但是书页里边的虫蛀现象则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做古籍普查平台数据,外表完好而内部破损古籍的特殊情况就会无从发现。据初步统计,没有虫蛀的古籍仅占总数量的10%左右。因此,做好“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每一部古籍的收藏状况,以便制订有效的修复计划,保护好珍贵古籍。推而广之,广西古籍的保护状况恐怕不容乐观。因此,抓紧进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著录工作也是广西古籍保护工作当下最为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