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煤集团十二矿己15-17180机巷薄煤带防突技术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煤集团十二矿己15-17180机巷薄煤带防突技术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题词: 薄煤带 防突技术应用

内容提要:己15-17180机巷薄煤带防突技术的应用,消除了突出危险性,保证了安全生产,加快了施工进度,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以后类似防突工作面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 工作面概况和瓦斯地质

1、工作面概况

己15-17180机巷布置在七采区己15煤层之中,巷道设计长度1050m,标高-470m—-500m,垂深670-700m,对应地面标高150-250m。

巷道采用29U钢可缩支架支护,巷道断面规格为:净宽×净高=4.2m×3.0m。

2、瓦斯地质

该面煤层赋存不稳定,煤厚变化较大,在0.4~4.75m之间,正常厚度为3.5m左右。煤层倾角在150~350之间,平均250。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泥岩,透气性差。煤层瓦斯含量约15m3/t,瓦斯压力为1.8Mpa。瓦斯含量高,压力大,位于—350m标高以下的突出危险区域内,突出危险性较大。

二、 薄煤带成因简析

机巷从开口至今,一直在薄煤带内掘进,从已施工的150m巷道情况看,煤层赋存不稳定,煤厚变化较大,厚度在0.4~2.2m之间。煤层厚度变薄的原因,为后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带内节理裂隙和小揉皱发育,层理紊乱。煤体结构在构造应力作用下遭到破坏,形成碎裂煤,甚至糜棱煤。从这些特征分析为后期水平方向受到挤压和剪切作用形成的。由于受力大小、作用范围和受力状态的非均衡性,煤层中范围和厚度大小不同的自然分层发生变形,丧失了原来的均质、层理清晰的条带状构造,而形成了破碎的颗粒状或粉状的构造破坏煤,也就是构造煤。所有的瓦斯突出都发生在构造破坏煤发育的地带之中。带内应力释放还不充分,保持着应力集中,造成瓦斯释放很困难。在距离开口61.5m、92m、121.5m位置,分别采取煤样进行分析,其坚固性系数f值在0.18~0.3之间,放散指数Δp在9.97~15.19之间,从分析结果看,该煤层为典型的突出煤层,加上带内应力高度集中,所以增大了突出危险性。

煤样分析结果表

三、 薄煤带中防突技术的应用

在薄煤带中掘进,突出危险性非常大。突出危险性效检指标经常超过其临界值。在施工到距开口61.5m位置时,四次施工超前排放钻孔,之后进行四次效检,突出危险性效检指标都超过其临界值,Smax=16kg/m, Qmax=28L/min。在施工超前排放钻孔的过程中,喷孔夹钻严重,并伴有强烈的煤炮声,最严重的一次喷孔达10m之远,造成瞬间瓦斯超限。特别是在施工至距开口56.5m时,打第10号超前排放钻孔时出现严重的喷孔现象并诱导发生了动力现象。在从机巷开口到距开口63m范围共执行防突措施23次,平均每2.7m就要执行一次防突措施。月进尺不足40m。如何才能既保证安全生产,防止煤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又能加快施工进度,从而解决生产接替紧张的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通过对该面的瓦斯地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决定采取以下针对性防突措施:

1. 前探钻孔

前探钻孔的目的,主要是在遇到异常情况时,通过布置和施工深孔来探明前方的地质构造,以便能够在掌握了地质资料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针对该面的具体情况设计施工2个深孔,孔深25m,孔径89mm,保留10m超前距,边掘边探。其中一个在迎头岩层里开孔,一个在迎头煤层里开孔。1号孔的目的是探清迎头前方煤层是否尖灭,2号孔的目的是探明前方煤层在什么位置变厚。通过在迎头进行5次前探钻孔的施工,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迎头煤厚有逐渐变厚的趋势,并且每往前掘进1m煤厚增加0.01m,并据此确定排放钻孔的施工参数。

2. 超前排放+浅孔抽放

(1)超前排放

超前排放钻孔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它主要是利用钻孔人为的给掘进前方煤体卸压,同时为掘进前方的瓦斯增加通道,使其提前排放。在煤体瓦斯释放的同时,使得应力集中带前移,从而达到防突的目的。

当迎头煤厚小于1m时,布置一排7个超前排放钻孔,孔径89mm,孔深10m,平行于煤层顶板,并控制到巷道轮廓线外2m。超前距5m。

当迎头煤厚大于1m而不足2m时,布置2排钻孔,每排7个,共14个。同样平行于煤层顶板,并控制到巷道轮廓线外2m。超前距5m。当迎头煤厚大于2m并逐渐恢复正常后,布置3排钻孔,每排7个,共21个。

(2)浅孔抽放

超前排放钻孔的目的之一,是排放瓦斯。由于自然排放是被动的,.浅孔抽放是将被动的“排”变为主动的“抽”。具体的做法是:

在施工超前排放钻孔时,用专用封孔器将孔口封住,打一个孔,封一个孔,然后联到抽放管路上进行抽放,最后一个钻孔抽放时间为2个小时。对抽放参数进行测定,将其中10次的结果列表如下:

迎头浅孔抽放参数一览表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浅孔抽放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不难看出将超前排放和浅孔抽放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达到了卸压的目的,也有效的减少了迎头前方的瓦斯含量。从而消除迎头的突出危险性。

3.合理修改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指标

原防突措施中制定的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指标为单项指标,即S值、q值和ΔH2值三项指标。在预测(效检)时,其中任一指标大于或等于其临界值,即视为有突出危险。在当前情况下,这种单项指标法已不适用该机巷。主要原因是:单项指标特别是S值和ΔH2值对该面的突出危险性不太敏感,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该面的突出危险性程度。尤其是S值,由于煤体结构非常松软,且煤体厚度较薄,在进行效检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偏大,已失去其意义。为了真实有效的反映该面是否有突出危险性,应选用更为可靠的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指标。

在《防突细则》和《煤矿安全规程》允许的条件下,经过认真分析和比较,认为选用综合指标R值作为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指标更为合理。当R值大于或等于其临界值时,视为有突出危险。当R值为负值时,S值和q值任一指标大于或等于其临界值,既视为有突出危险。

R=(Smax-1.8)×(qmax-4),其中:

q值——瓦斯涌出初速度 ,L/min ;

S值——每m钻孔钻屑量,L/m(1kg=0.9 L)

R值的临界值取6

q值的临界值取4L/min ;

S值的临界值取5.4L/m

测试时,采用浅孔分段测试。测试孔深5.5m,超前距2m。每执行一次排放孔措施,进行两次效检,但两次进尺之和不超过5m。

实践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单项指标法认为有突出危险的,综合指标法认为无突出危险,在掘进过程中也没有发生一次煤与瓦斯突出。说明采用综合指标R值作为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指标更为合理可靠。

四、 防突效果分析

在薄煤构造带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防突措施,即在探明前方地质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对瓦斯地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选用合理可靠的突出危险性预测(效检)指标,采取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防突措施,既保证了安全生产,又加快了施工进度,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在薄煤带中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突措施,月进尺由不足40 m,提高到65 m。每月多进25 m,仅此一项每年可产生效益:

煤价为:1100元/吨 原煤成本:380元/吨。

25×12×1.31×(1100-380)×12=339.552(万元)

如果采面提前2个月回采,可多出煤14万吨,产生效益:

14×(1100-380)=10080(万元)

累积增加产值:339.552+10080=10419.552(万元)

2 .社会效益分析

在薄煤带中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突措施以来,进尺比较顺利,巷道内瓦斯浓度控制在1%以下;效检指标未出现超标现象;没有再发生煤与瓦斯动力现象。不但加快了掘进速度,保证了安全生产,也为以后的防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2010/12/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