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写歌谣进行历史的教学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写歌谣进行历史的教学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令学生掌握教课书中的重要人物、年代、地点、事件、事物等历史基础知识。所以说,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课程。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点,也是有些学生对历史课感到头疼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学习历史就不需要理解、分析、综合)。鉴于历史课需要大量记忆的特点,如何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他们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把历史教材内容编成歌谣,搬上课堂,让学生欣赏咏记。下面举例说明。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课讲述“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我把它编成下面几句歌谣;

我中国,天下闻,多处曾有原始人。

若问何处最古远,元谋、蓝田、北京人。

这四句歌谣,第一句表明我们中国历史悠久,天下闻名,也暗含了课本上“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的意思。第二句则揭示我国境内远古时代广布着原始人类活动的踪迹。第三、四句则突出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三处原始人。学生吟咏后不仅可以很快掌握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三处人类遗址,而且可以激发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的自豪感。本课关于北京人的叙述,我是这样归纳的:

北京地,远古人,七十万年约距今。

打石器,用木棍,会制工具已为人。

天然火,常保存,照光烤食吓兽群。

出以伙,居以群,依靠集体求生存。

捕野兽,采果根,得到食物平均分。

这段歌谣,把北京人生存的大致年代、使用工具、生存方式、生产活动及分配制度基本涵盖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几遍,就会对北京人产生一个生动形象的感觉。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二课“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讲长平之战、秦灭六国、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开拓边疆等。我把长达五页的教材内容浓缩成下面一首叙事快板诗:

公元前,二六零,秦赵大战在长平。

坑赵卒,四十万,六国再难抵秦兵。

秦始皇,名嬴政,十年就把六国平。

建都城,在咸阳,中央集权好威风。

置百官,设郡县,一切大权握手中。

秦王朝,有规定,小篆文字全国用。

方孔钱,度量衡,四海之内都相通。

焚诗书,坑儒生,留下千古罪恶名。

防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到辽东。

征越地,设三郡,边疆开拓费经营。

开灵渠,有大功,湘江漓江两沟通。

这首快板诗节奏紧凑,押韵顺口,既对秦始皇荡平六国、统一华夏的业绩予以赞颂,也对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举措加以褒扬,同时对他焚书坑儒、摧残文化的做法予以斥责,善恶美丑,径渭分明。全诗囊括本课要点,层次清晰。学生如结合阅读教材,背诵全诗,就能方便地掌握课文。

再如《中国历史》第二册讲唐代文化有一子目“诗歌的黄金时代”,开头的文字介绍说;“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百花齐放的唐朝文学里,诗歌最为光彩夺目,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我把这八十多字的内容编成下面几句歌谣;

唐代诗歌放异彩,五万首诗传下来。

内容丰富风格异;至今仍为人喜爱。

课文接着介绍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我编的歌谣是:

初唐诗人陈子昂,诗歌意境有独创。

《登幽州台》歌真感人,令人读后永难忘。

课本介绍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大诗人李白、杜甫编的歌谣是:

盛唐诗人有王维,山水田园诗优美。

岑参擅写边塞诗,悲壮豪迈感神鬼。

盛唐诗仙李太白,诗作清新又豪迈。

讴歌祖国江山美,千古绝唱传万代。

人称杜甫为“诗圣”,“诗史”雄浑语凝重。

“三吏”、“三别”不朽篇,人人读罢受感动。

其中的四处引号,是介绍杜甫诗的要点,我把它们嵌镶在四句歌里,也算安插得当,流畅自然。

我用诗来讲诗,别有一番情趣,概述每位诗人的诗,对诗人生活的时代、诗歌特点、代表作大都涉及。讲这一课时,我有一个特别的想法,认为唐朝诸多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笔,书写了诗国历史的壮丽一页。我们讲的时候,无论从语言、形式和情感,都要有诗情画意,这才能使学生对我们的诗国历史引为自豪,使中华民族的“诗魂”万世永存,否则,我们将有愧于唐朝的“诗仙”、“诗圣”们。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些章节讲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如果单靠教师在课堂上平铺直叙,或让学生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编成诗歌。口谣,就会显得生动有趣。比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十五课中的“东京和临安”这一目,我把它编成这样一个段子:

宋东京,大城市,二十万户居民地。

城布局,破“坊”“布”,商业不再受限制。

有早市,有夜市,通宵达旦谈生意。

娱乐场,称“瓦肆”,说书唱戏演杂技。

汴梁河,贯东西,千百货船真拥挤。

临安城,繁华地,湖光山色好美丽。

城内外,店铺立,无论街道多偏僻。

商品多,人稠密,四海商客齐云集。

这个段子比教材着墨还多,是有意渲染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繁华景象,旨在使学生对历史上东京和临安有生动形象的感知。

教材讲到的有些历史事件,只是粗线条式的勾勒,我用歌谣形式着力渲染,学生读来有滋有味如: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联络月支出阳关。

一三八,公元前,张骞西去离长安。

大月氏,已西迁,不愿打仗愿平安。

出使命,虽未完,西域情况了解全。

公元前,—一九,张骞再次西域走。

率使团,带丝绸,赶着牛羊千万头。

访各国,遍结友,经济文化互交流。

公元前,六十年,汉设西域都护府。

管事务,保商路,新疆始归中央有。

淝水之战

前秦皇帝名苻坚,任用王/!/猛治江山。

公元三百八十三,率领大军攻晋边。

投鞭断流自恃强,一意孤行拒谏言。

东晋宰相名谢安,抗击前秦主意坚。

派弟谢石侄谢玄,领兵抵达淝水关。

两军对峙苻坚怯,草木皆兵八公山。

谢玄施计秦军退,秦军一退如倒山。

风声鹤泣秦军惧,丢盔撂甲败象惨。

八万胜过八十万,淝水战后东晋安。

教材中介绍的中国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我依据教材资料,用歌谣给他们立传,如

:

诗人屈原

古代屈原诗名扬,爱国忧民情满肠。

创造“楚辞”新诗体,写出《离骚》韵味长。

身遭流放性高洁,路问国破投江亡。

千秋万代人纪念,中外文坛放光芒。

诸葛亮治蜀

蜀国丞相诸葛亮,减轻赋税奖农桑。

建立民族新关系,开发西南美名扬。

岳飞抗金

岳飞抗金是名将,郾城大捷金军慌。

乘胜追击战绩好,收复中原有希望。

高宗秦桧黑心肠,急令班师害忠良。

岳飞爱国人称颂,留得贤名万古扬。

文天祥

抗元将领文天祥,被俘宁死不投降。

留取丹心照汗青,名诗是《过零丁洋》。

学生们读了这些人物歌谣,不仅了解了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更能受到他们高贵品质的感染熏陶,这样也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政策措施、典章制度等,对学生来说,无什么兴趣可言,但要用歌谣把它巧妙编串,也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如: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兴,国家穷,高祖连下休养令;

让士兵,多复员,免除摇役若干年;

外逃人,都归还,谁家还种谁家田;

放奴婢,得自由,十五税一民不愁。

有些史实评价及意义,既很重要,又很抽象。学生死读硬背,效果总是不佳。但要把它编成顺口易记的歌谣,就会收到理想效果。如:

《天朝田亩制度》

定天京,势稍安,《天朝田亩制度》颁。

一个人,一份田,分地不论女与男。

同吃饭,同耕田,同穿衣来同化钱。

田亩制,合民愿,绝对平均难实现。

我在课堂上每出示一段歌谣,学生都惊喜异常,兴趣盎然。为什么学生特别喜爱,原因就在歌谣这种文学形式,句式整齐,凝炼概括,节奏感强,如果押韵好,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记起来省劲,可以满足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欲望。

用歌谣形式进行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但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必要的讲述和分析,更不能取代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思考。相反,它只能和上述方法配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因为用歌谣去概括历史教材,毕竟不全面、不系统,甚至连很多重点内容也很难容纳进去,更何况新编教材里有很多插图、插画和辅助资料要求学生掌握,这更是歌谣这种文字载体难以顾及的。

用歌谣形式进行历史教学,关键是编好歌谣。编写历史歌谣,首先要概括历史知识,把大纲规定的知识尽量涵盖进去,同时要尽量采用课本中的语句、字眼,其次还要保持句式整齐、押韵,有一定的文彩,做到流畅自然,朗朗上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