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识教育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识教育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弘老师所倡导的“赏识你的孩子”之举,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的父母们似乎早已继承了祖先惯于对孩子指责、挑剔、贬低的传统,即使孩子有了进步,也会被要求“不要骄傲”,要“好上加好”。因此,当赏识教育一词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教育各界乃至中国年轻父母们的广泛关注和共鸣,人们似乎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赏识。

我认为,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兴奋剂,尤其是青少年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还不够成熟、稳定,尚不能正确、恰当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像这种通过别人尤其是在他心目中占有相当位置的人的评价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进而得以强化和持久存在,使这个优点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就称为赏识教育。

显然,这一教育行为改变的并非孩子身上固有的客观现实,而是孩子的心理感受。通过这一心理感受,其非智力因素对成长的促进功能得以最大化。也就是说,赏识教育是借助人生来俱有的“向上、向善”心理,帮助他改掉各种缺点,使其优点愈发凸显出来的一种心理反应。

关于赏识的这一功能,早在1960年就已被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验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罗森塔尔不仅随意挑选了一部分学生,同时还委托该校校长随意挑选了三名教师,并告诉他们:“你们是我校最优秀、最有潜力的老师,为此,我们特别挑选了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就是这样的一批学生和教师竟然都优秀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明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试想:作为成人的老师在得到了校长的认可和肯定之后,尚且能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变得优于别人,更何况尚处于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叛逆心理极强的中学生。教师和学生实质上就是“授者”和“受者”的关系,如果仅有单方面存在,教育工作就无从实施,因此,只有接受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可能成功,所以在实施教育之前,老师应先设法打开师生间隔着的那道门——人的自由意志(大脑真正想的),也可以说是人的最后的自由,进入到孩子主宰自我意志的心灵中,这样你才能轻松地使他接受你的思想和观点。而要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攫住他们的灵魂,这是一门绝高的无穷无尽的艺术,老师,就应该是永不停息地追求这门艺术的人。如何赏识学生呢?如何才能通过赏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多加努力。

一、提高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常听到一些学生家长尤其是母亲以近乎哀求的语气说:“××老师,你多说说他(她)吧,我在家天天说,可说十句也不顶您说一句。”试想,难道家长说的话就不对吗?可为什么学生充耳不闻呢?常言道:言轻莫劝人。试想,如果和一个乞丐对同一个人提出同样的建议,有效程度能一样吗?事实上:在教育人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不在于说的话是否对,而取决于其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位置。因此老师要想让自己的教育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好典范,让学生通过您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充分感受到您是正义的化身,爱的天使,一诺千金、值得信任,思维敏捷、充满睿智。从某种意义上讲,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人生的典范。

二、赏识应把握好“度”

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都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是苦于自己的许多优势不被老师了解和发现,或者苦于身边缺乏伯乐,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加上自己意志力薄弱,逆反心理强,所以,老师应该在该赏识的时候及时地、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赞美的言辞、欣赏的目光、欣慰的表情或动作等,让他真正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但是,又不能滥用赏识,当在不该赏识的时候赏识了,使赏识过于频繁,过于夸张,那么赏识就会越来越贬值,甚至一文不值,失去赏识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赏识教育的保鲜秘诀:用你一颗洞察秋毫的细腻的爱心,一双敏锐的慧眼,捕捉教育对象身上每一个珍贵的进步和闪光点,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地给予适度的赏识。

三、要了解您的教育对象

人与人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我们要想做到恰当赏识,就要了解教育对象,知道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特长特点、精神需求和心理追求,在他们自认为特需要赏识的时候给予他们应得的赏识,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另外,老师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不能认为:“我了解你,你啥样我还不知道吗?”总以老眼光看人是最伤人的,而要时时以一双敏锐的慧眼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洞察他们的变化,就像是养护一棵幼苗,不能只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常规管理,还应该依据各自不同的长势和特点决定什么时候给它松土、施肥、喷洒农药。不要觉得这样太累,相反,当你发现学生因你而发生种种改变,因你的赏识而不断取得进步时,你不觉得欣慰吗?不觉得自己是他第二次生命的再造者吗?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

四、在赏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提出进一步努力的具体目标

由于赏识是利用人的“向上、向善”心理,使人的优点不断加强并持久,进而成为惯性的,因此,学生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被关注,被赏识之后,会渴望自己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同样的礼遇。有时候,学生在得到某一方面的肯定之后,会自觉地反省自己,考虑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果老师此时及时地帮助他,并提出很具体的努力目标的话,学生就会很乐于接受,并朝着预期的目标努力。需要注意的是,你提出的这个目标不仅要具体可行,而且要让他稍加努力就能达到,不要太空洞、模糊和远大。

总之,教师不仅要将赏识教育当做一种教育手段,更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固有的品性。将赏识别人作为一种自己内心世界不经意的自然流露和习惯表达,所不同的是:老师应比别人多注意表达方式和分寸,事实上,赏识别人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只不过要求教师将其发挥得更为艺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