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关电影文化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关电影文化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本位的电影文化,强调票房;中国电影,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效果。好莱坞电影的实质就是以类型片为基本样式所构筑的一个社会神话,这个神话叫做电影中的乌托邦。中国电影的实质,是以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题材影片为主,重在反映时代精神。当前,我们具有民族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缺乏电影的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更缺乏对于电影的真诚。

[关键词]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世界电影形成的总趋势是由西向东地传播与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本位的电影文化,是戏剧电影美学与商业化倾向结合的产物。美国公开将好莱坞的制片信条定为:艺术是损害电影票房的毒素。即使有艺术,也是全心全意地为商业运动服务。过去,中国的国内电影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效果,在计划经济环境中不重视票房回报,不注意大众的情感模式,这是历史的原因。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文化产业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文化现象,而且成为了一国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美国电影的商业化特征

美国电影一开始就成为资本家投资牟利的手段,特别是1919年美国电影公司的股票进入华尔街的股票证券交易所之后,电影成为大资本家、垄断财团的投资对象。因此,美国电影具有极强的商业性。好莱坞电影的实质就是以类型电影为基本样式所构筑的一个社会神话。我们把这个神话叫做电影中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色彩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片情结。

西部片是最能说明好莱坞类型电影特点的片种,也是最能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片种。

二战以后的几十年中,大量的西部片已经改变了美化美国西部斗争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西部片反映要求和平、反对种族歧视、消除毫无意义的战争等民众要求。1991年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与狼共舞》反映出美国人对自己历史的重新审视,表现出人们对那段西部开拓史的受害者印第安人的同情,这给西部片赋予了更新的内容。

对于当时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迁移西部象征着逃脱世俗世界,回到原始而天真的状态中去。西部片不全是美国开发西部的历史纪实,一些人物和情节在电影中被神化了。西部片中的牛仔个个充满了自信,这正是美国人崇尚的性格。

2.“12岁智力的电影”。

现在的美国大片动辄上亿的资本,即使所有的美国人都看一遍,还是亏本,怎么办呢?只能让全世界人民都来看,全世界文化水平差异大,所以说,美国这种失去民族特征的“没有文化”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将其称之为“12岁智力的电影”,是因为电影形式和内容的雷同与重复,以及好莱坞为全世界人民制造的大众梦幻。

大众梦幻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永恒的主题。这些永恒的主题是指人类所面对的包括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但是永远不可解决的文化冲突。比如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社会与个人等等。

第二个特点是肯定式操作。电影中表现的文化冲突由导演来解决,最后必须包含对文化的肯定,必须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比如《泰坦尼克》中为了剧情男女主人公不能都活,但由于爱情永恒的观念,又不能都死,因此,Rose就活着,还活到一百岁,证明爱情的生生不息。

3.“只展示,不讲述”。

资产阶级的新伦理是“不劳则不得食”,基于这种观念,人们普遍认为娱乐是负面的东西。

对于娱乐,我们现在有两种观念,第一种是中国人普遍认为的“寓教于乐”,另一种就是西方人所持的非严肃态度。

因为电影比现实具有更多的能量,人物大都性格分明,精力充沛,日标明确,正如我们所说的“Just Do It”,代表是007,他果断坚毅有明确的目标,从不想为什么。

我们把好莱坞电影的这个风格称为“只展示,不讲述”。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从始至终也没有回答用六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斯皮尔伯格只是在这里把战争拍成了“恐龙式”的奇观。

二、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道路

主旋律影片是指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题材影片。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主旋律影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它的成败关系到后人对我们今天生活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秦颂》到后来的《红色恋人》、《鸦片战争》、《红河谷》、《黄河绝恋》、《洗澡》等影片则试图通过一种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方式强化电影的全球性,进入国际电影市场。这些影片都具有自觉的国际意识,在制作水平和工艺水平上力图最大限度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特别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也都试图与西方通用意识沟通交流。许多影片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有意识地采取了东西方交叉的故事题材或者东方化的奇观策略。

三、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尽管全球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未必公平、公正但却越来越自由的竞争环境,尽管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民族电影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但民族电影正如本土文化一样,始终是这个民族文化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来说,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纷繁复杂的现实处境、民族认同的社会心理都仍然为民族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实,任何过渡的时代都是艺术的黄金时代。中国正在发生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都处在不断的变动和调整中,人的命运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都在转型中动荡、变化,现实生活本身提供了比任何戏剧都更加富于戏剧性的素材,也提供了比任何故事都更加具有故事性的传奇。《那人那山那狗》、《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等几部恬淡清新的影片,虽然对生命的展示、对人性的发掘和对现实的把握还缺乏较大的冲击力,但都体现了追求“至善至美”的艺术努力,也体现了这些电影作者对于电影的情感维护。

当我们被像《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的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所打动,被《中央车站》这样细腻地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沟通的巴西电影所感染,被《美丽人生》这样凄苦地叙述生命故事的意大利电影所征服,被《香港制造》这样富于想象力地表达都市困惑的香港影片所震动,被《青青校树》、《给我一个爸》这样娓娓地透视人的心灵的捷克电影所吸引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意识到,中国电影的确缺乏电影的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但更缺乏对于电影的真诚。中国有几千年的东方文化传统资源,有着浩大的历史和现实的磨难体验,有着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的历史继承和现实感受,因而,好莱坞不可能替代我们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中国的国产电影,也许会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正在兴起的本土电影潮流一起,为21世纪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电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