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拟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拟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介绍了虚拟学习的定义、虚拟学习与远距离教学的区别、虚拟学习的特点以及虚拟学习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习者如何进行虚拟学习。

关键词:虚拟学习;远距离教学;研究

放眼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讯等技术。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为我们的学习方式开辟了新途径,给现代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学习方式,另一种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起来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化学习方式。本文要介绍的虚拟学习(VirtualLearning)便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全新学习方式。

1虚拟学习的定义

虚拟学习是一种在线式(Online)的学习方式,将网络作为一种完全沉浸式的交互界面,把网络空间转换为社会空间,通过虚拟社会将人们联系起来,提高协同工作者之间的可感知性和交互性,使其获得更真实的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和特点的互动实时的课程,课程的设计注重学习者的及时反馈和学习效果,其形式为虚拟学习社区,“在虚拟的环境里学习现实世界”。

2虚拟学习与远距离教学的区别

一提到虚拟学习,很多人就会将它与传统的远距离教学混为一谈。其实,虚拟学习是一种实施方式更为先进的“远距离”学习。传统的远距离教学只能借助录像带教学、电视教学等方式进行异步教学,虚拟学习与之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同步性,进行同步的讨论会,现场有虚拟教室、虚拟同学、虚拟学伴、虚拟教师等来进行“教”

与“学”的动作。虚拟学习的出现必将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3虚拟学习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虚拟学习看作“虚拟”和“学习”的结合体,即“虚拟社区”和“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继承并融合了传统社区、虚拟社区和在线学习的相关要素,它是网络教育教学最基础的一种方式。虚拟学习的推广势在必行。

3.1互动性

这是虚拟学习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互联网络超越地域限制保证了其良好的互动性。虚拟学习依托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学习的互动性。借助软件技术,虚拟学习通过在网络上架构学习平台,为身处不同地方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够通畅交流的“虚拟课堂”。每名参与互动教学的学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间“虚拟教室”,处在同一“虚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如同在真实的教室一样。教师讲课的同时,可随时向学生们提问,并指定希望发言的同学发言;学生也可以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提问,经教师同意后提出问题;互动课堂将语音、视频、幻灯片、白板、问答等教学活动整合在同一操作界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手段实时互动交流,完成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交流过程,能够真正做到“身在课堂,有问必答”。学习者即使身处雪域高原或者天涯海角,他们的学习都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性。

3.2技术性

良好的技术支持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物质基础。电子邮件、在线会议系统、网络数据库等能够明显促进成员之间的交互,并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够便于分析、设计、计划、呈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完成复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技术是建构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

3.3实时性

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体现在信息传递和反馈回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没有出现时,传统的远程教学采用的是函授、广播及电视等教学方式。而上述教学方式是单向信息传递方式,其最大的缺点是学生在上课学习同时无法向教师反馈信息,而学生之间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模式,从而导致教与学的过程因为信息传递不能互动而割裂开来,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

互动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特点,使得教学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互动、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与学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质量。

3.4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者往往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开展小班化教学。虚拟学习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甚至定制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向教师和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从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学者在与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亦可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素质,展开一对一教学,注重开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3.5合作性

虚拟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学习。网上社区有来自各个地区的学习者。网上社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学习者之间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互助合作,或者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地在网络社区中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这种合作在网络虚拟学习出现以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3.6现实性

要使得协同工作者获得很好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交互的自然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使用多通道用户交互技术,包括自然语言、手势、头部运动等。在分布式协同虚拟学习环境中,除了一般图形系统的人-机交互之外,还有人-人交互,并且要求是同步交互,实时同步交互的协同工作的同步交互涉及的问题包括同步交互请求和同步交互检测等,它是把CSCW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

此外,从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虚拟现实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更改计算机内的程序,就可以改变学习者所面临的“现实”。也就是说,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习者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4虚拟学习的局限性

虚拟学习空间所接触到的事物是仿制的替代物,尽管可以仿制得惟妙惟肖,使学习者如同身临其境,但还不过是“如同”而已,学习者的身体是不能进入荧幕画面之中的。我们固然可以从庐山风光片看到庐山美丽的景色,总不如亲身去庐山旅游的感受多,印象深,人对物是有情感的,去了次庐山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庐山的爱,而只看到庐山的影象却不易产生这种爱。学习者可以从画面中看到老师的上课,听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但不能与画面上的老师面对面地作语言的交流,虽然在计算机终端上可以作人机对话,目前还只能达到低水平的要求,即使在互联网上可以进行交流,也总不如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那么自由、亲切,特别是彼此间缺乏情感交流,而情感正是提高教育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儿童教育,孩子们在老师身边会感到分外温馨、亲切,成人教育也应有师生之情,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许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拟人化的情感,但无论如何与人间的情感有本质的差别。缺乏情感是虚拟学习空间的一个无法弥补的缺陷,从这一点说,虚拟学习空间先天性地比不过真实学习空间。

正因为虚拟学习空间是人工设计的,所用的媒体都编有一定的程序,学习者无法随心所欲地去左右它,虽然教学媒体的资源很多,有选择的余地,有利于个别化学习,但每一个媒体中编制的内容程序都是预先设定的,缺乏足够的选择性,学习自由度较小,而学习者却在个体差异,个人的条件与需要方面不尽相同,由预先设计的程序往往无法满足,再说自然界的事物与社会上的现象是形形、千变万化的,而人工制作的媒体内容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随时改变,无法照顾到个人的方方面面,而利用真实学习空间,学习者直接参与其中,可以根据客观的现实自己主观的需要,寻找、发现并解决各自的问题,其自由度就比较大。就拿真实的课堂教学为例,学习者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提问,而某些问题往往越出老师所设定的教案范围,出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是常见的事。又如建筑专业的学习者单看建筑模型的摄影或录象面画并不会感到满足,总想去现场看看实物。购房人在房产公司看过房屋照片、平面图、模型后,还得去房屋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才能最后决定是否购买,也就是这个道理。

虚拟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总有差别,艺术珍品与复制品的观赏价值不一样,其价格悬殊很大。我们触摸一件猫的标本同触摸一只活猫,感觉也大不相同。视听教材也只能视与听,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满足学习者嗅觉与味觉的要求,譬如说花有各种各样的香味,虽然可用醇香、清香、幽香、馨香等词来描述,但总得不到那种具体香味的感觉,又如梨的甜味与苹果的甜味不一样,要想区别其中的差别,就非得咬一口梨与苹果,品尝味道不可。

这就是说,从虚拟学习空间所获取的是间接经验,而从真实学习空间接触到真人、真物或现场实况所获取的才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总是隔了一层,往往又不是全面的,要想有完整的亲身体会,就得直接接触实物或实景。然而,还是如前面讲的那句话,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接触得到真物和实景,因此藉用虚拟学习空间获得间接经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学习途径。

5结束语

虚拟学习的出现无疑将改变现今人们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学习有更高的自主性等优势,这是传统课堂教育所无法企及的。由于由于我国的大学生在网络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普遍较低,所以教育者应鼓励并教会学生接受环境挑战,通过适应新环境、增强自身能力。同时,在远程教学/学习系统的设计中,应注意系统的易操作性,应该具有完整而清晰的帮助提示功能;另外,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征而进行辅导的学习指导系统。这一系统可支持对在新环境中适应性强的学习者,能够学习到难度较高的内容,而针对适应性较弱的学习者,则学习任务难度相对较低,最终达到实现充分调动学习者潜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3]甘永成.Web协作学习与CSCL的应用研究[J].教育技术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