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浓度(HGB),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 入选284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检测两组血常规、血生化、EPO等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EPO、HGB、MCH指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长期的缺氧促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升高,导致患者血液的高黏滞状态、组织灌注量减少,加重微循环的障碍,这些过程最终促使冠心病的发生,并削弱心脏耐受功能[1]。可见,血液成分与冠心病关系密切。红细胞是影响血液粘滞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子。当EPO分泌增多时会造成红细胞生成增多,血液粘度增加,并且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加速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2]。HGB作为血液中的主要成分,自何静脉等[3]对350例全血黏度增高患者进行研究,证实HGB含量同对全血黏度增高具有敏感性,学者们开始研究HGB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本次实验从验证EPO、HGB及MHC与冠心病关系的角度出发,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指导冠心病患者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284例,按照2011年AHA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主要血管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共150例。对照组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证实冠脉狭窄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10mL,取5ml用于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其余5mL 3000转/min离心20 min,分离血清后置-45℃冰内保存待测。用ELISA法测定血清EPO水平(EPO试剂合购于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资料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EPO、MCH、Hgb水平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冠心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EPO、MCH、糖尿病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P

3 讨论

EPO为调节红细胞的主要因子。EPO的产生由组织的氧合状态调节,在缺氧状态下,产EPO的管周细胞参与EPO的合成,缺氧因素消除后,此细胞恢复非分泌状态[4]。EPO可能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并影响其的预后。张春秀[5]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EPO显著高于对照组。张胜叶[6]等实验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后EP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国外Alioglu[7]等研究表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PCI前的EPO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国内的结果相似,但没有进行治疗后跟踪及评估。

HGB与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魏玲[8]等检测冠心病患者外周HGB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表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HGB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其中心肌梗死组升高更明显。李全[9]等对584例冠心病进行平均(14.3±8.4)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高HGB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高HGB水平与冠心病的不良临床预后连续相关,其中病理机制不详,其机制可能有[10-11]:①铁过多加速氧自由基的形成,氧自由基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②铁离子能促进平滑肌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作用,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研究可看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EPO、MCH、Hgb水平显著高非冠心病患者。上述指标具体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冠脉,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刘奇志,吴军,朱宁,等.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肪酸组成与含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5):2158-2159.

[2]Vaya A,Simo M,Santaolaria M,et a1.Plasma viscosity and 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Spanish Mediterranean population[J].Thromb Res,2007,120:489-495.

[3]何静脉,谭笑江,李巍.血液粘度检验中几个参数意义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2):139-140.

[4]宁莉,魏殿军,张敬伟.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外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3,28(4):280-282.

[5]张春秀,黄晏,张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9,49:102-103.

[6]张胜叶,黄宴,张锦,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液流变学的动态变化及对血黏度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10):870-873.

[7]Alioglu E,Ercan E,Sonmez-Tamer G,et a1.Decreased circulatory erythropoietin in hyperacute phase of myocardial ischemia[J].Int J Cardiol,201l,146:49-52.

[8]魏玲,杨丽霞,王先梅,等.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循环,2004,8(1):30-32.

[9]李全,高阅春,何继强,等.高血红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1):49-52.

[10]Si monis G,Mueller K,Schwarz P,et a1.The iron-regulatory peptide hepcidinis upregulated in the ischemic and in the remote myocardium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Peptides,2010,31:1786-1790.

[11]Zhu MT,Wang B,Wang Y,et a1.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iron oxide nanoparticle exposure:Risk factors for early atherosclerosis [J].Toxicol Lett,2011,203:16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