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写在大山里的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在大山里的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身朴素的着装,一双起皱的鞋子,一张憨厚的笑脸,一份特殊的情怀。保靖县碗米坡小学45岁教师龙竹芝,如田野泥土平凡普通,似山间溪水一眼见底。

18岁走上三尺讲台,27年默默无闻地征战在教育一线,在乡村教育舞台上,龙竹芝把自己对孩子们的爱淋漓尽致地写在大山里

阳光灿烂的冬日,笔者一行行经酉水河,前往云雾缭绕的白云山脚,探访这位痴迷于山村教育的女教师,聆听她一串串温情感人的教育故事。

一张满意的答卷

1986年,初中毕业后的龙竹芝通过乡里民办教师招考走进了家乡川河界下的山村学堂,两年后,她参加了县里的进修学习,成了一名正式教师。就在那年九月,她被分配到车不能达、船不能到的碗米坡镇(原拔茅乡)东洛村教书。

东洛是贫困村,山高坡陡,摆渡过河,是偏僻闭塞的高寒山区,全村300多人无一亩田地。

作为承载全村人所有希望的东洛小学坐落在一片乱坟堆里,校舍破烂不堪,四周杂草丛生。更为尴尬的是,这里的学生功课底子差,教学质量年年摘不掉落后的帽子。

为摆脱落后的困局,龙竹芝决心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改变山里教育的现状。

身为校长,龙竹芝手下唯一的“兵”,仅丈夫向权政一人。报到第一天,风尘仆仆的夫妇俩动手清除了校园内满地的人畜粪便,清洗了教室四壁的胡乱涂鸦,修理了教室里的破桌烂椅……

一人兼几职,一肩挑几头,这是山村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面对千头万绪的村小教育,刚开始复式教学时,龙竹芝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自己苦累尚且不说,有时课堂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一室两班,一课双科,让龙竹芝深感困惑。

为了提高课堂学生的开口率、动手率和完成率,她在课堂上大胆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满足“中间”的同时,又照顾了“两头”。她还让学生自备石子、小棍、鲜花、野果等这些采之即来的东西作为教学用具,让学生动起来,在操作中接受新知识。通过大量实践,她总结出了“二・二式、一・二式”或“二・一式”几种适合山区复式教学的模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探索适合偏远山区复式教学的路子,她自费订阅了全国各地所有复式教学杂志,先后三次自费到50多公里外的葫芦镇印山小学,拜访被誉为保靖“复式教学之父”的全国复式教学先进典型周明仁老师,撰写了120多万字的教学心得。她逐渐摸索出了教师钻研教材要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编写教案和实施教学要弄清编者的思路,设计自己的教路,教给学生的学路的“三点三路”教学法,教学成绩突飞猛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3年,龙竹芝所带的二四年级复式,五门统考课程中,三门在全乡18所学校中第一,一门第二,一门第五;1994年三门第一,一门第二,一门第四:1995年五门全部第一。这种教学第一的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龙竹芝用过硬的教学质量向山里老百姓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一本爱心的账单

读书是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的重要出路。在龙竹芝眼里,让孩子们都能读上书无疑是头等大事。

山里条件差,在国家没有实施“两免一补”之前,有些家长确实无力供孩子上学。每年开学,都有部分孩子因为拿不出学费而被迫中断学业。为此,龙竹芝年年都会走村串寨、翻山越岭地到学生家里家访,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为了让孩子们重返校园,龙竹芝没少垫付学费,有的学生欠费至今都没收回。对此,她总是一笑置之。

贫困学生何林家贫如洗,一家六口住在简陋至极的茅草棚里,吃饭穿衣全靠救济,读书费用一分没有。龙竹芝承担起了两兄弟在东洛上学的所有开支。张小南父亲重病,小小年纪的她几近辍学,龙竹芝第一时间上门家访,伸出了援手。27年来,她究竟走访了多少家庭,救助了多少濒临失学的孩子,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大家只知道,在她的努力下,周边村寨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接受了最起码的学校教育。

她的爱心账单里写满了一串串故事。

十岁的彭勇,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游荡,远离了亲人,不幸的遭遇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为了抚慰他心灵的创伤,龙竹芝给了他母亲般的温暖;马蹄村的张江南常年生病,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无暇照看儿子,龙竹芝带他看病就医,给他端汤喂药;沙湾村孤儿学生张清霞一到春天就皮肤过敏,浑身长满疙瘩。每到春暖花开时节,龙竹芝一天三次用大蒜给她擦身;前两年,班上有个女学生一年四季小便难以自禁。龙竹芝不嫌脏、不嫌臭,帮她洗尿片,晒铺盖,直到小学毕业。龙竹芝办公桌里常年放有一个针线包。学生衣衫烂了,破了,缝缝补补的事她全包揽了。

四年级学生汪志强因病不能上学,龙竹芝心急如焚。每天放学后,她会带去当天的作业,给汪志强当面辅导,补上落下的功课。二年级张兵同学生病,在家休养。当时刚做完手术的龙竹芝,在课堂上站了一天,全身像散了架,腰痛得直不起来,可她硬是咬着牙,走走歇歇地先后两次去探望五里以外的张兵……她把自己的爱给了山里需要关爱的孩子。

一份不变的情感

每年秋季开学,龙竹芝都很为难,好多学生家长都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孩子往她班上送,有的学生家长还天天守在学校给孩子报名,含泪求着要插到她班上就读。正因为家长们的信任,龙竹芝班上的学生每年都要比平行班多出十几个人。

20多年来,龙竹芝有个习惯,凡是学生的作业都是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一页页批改,当面指出不足;她还有个习惯,不管天晴下雨,每天都要求班上学生锻炼一小时,跑跑步、做做游戏,活动活动筋骨。

龙竹芝是个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尽管在学校她是年纪最大的人,但在电脑操作上,她绝对是个佼佼者。从2004年学校布局调整调入中心完小后,她就开始接触电脑,从开机、关机、打字这些最基本的操作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追赶上来。从“什么都不会”到“什么都会”的她现在能熟练操作电脑,用电脑做课件、写文章,处理照片、上传东西了。如今,学校好多年轻人在使用电脑时遇到了“麻烦”都会向她请教。

从白云山的这头来到白云山的那头,简简单单的人生履历里,写满了龙竹芝对山村教育不变的情感。

翻开龙竹芝的档案,野竹坪、野猫洞、东洛、磋比、碗米坡,这些保靖县域内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都留下了她最坚实的脚印。在山里转来转去,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大山,没有离开过山里的孩子。

龙竹芝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常年头昏脑胀,一年四季没断过药,发病时反复抽筋呕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尽管身体不适,她还是“重伤不下火线”,没旷过一节课,更没请过一天假,作息时间里甚至没有双休日、寒暑假。

龙竹芝的艰辛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板栗熟了、红苕挖了,会大包小包地提给她;年猪杀了、腊肉熏了,会大块小块地送给她;平日里,懂事的孩子们还会从上学路上采来大把大把的野花,堆放到龙竹芝的办公桌上,孩子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龙老师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正是因为学生和家长们的这些真情互动,让龙竹芝在深受感动之余,矢志扎根于乡村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在大山里无怨无悔,不知疲倦地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