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诗歌的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诗歌的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上百首,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诗歌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目标;而对于古典诗词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我们应如何来赏析诗歌呢?

一、品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教给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如:直接体验法、比较揣摩法和“以诗解诗”。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诗歌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冰心的《纸船》中有一句:“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句中“总希望”这个词,当老师读到它是,一下子就有了感觉,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一种寄托,一种诚挚的向母亲表达思念的感情。这就是直接体验法。还有一些词,读者很平淡,一下子感觉不出它的好时,怎么办?还有一种方法,叫比较揣摩法。比如“有一只”初读时没有感觉,先试着把它换成“每一只”,通过比较就品出一些味道来了。从中体会到了纸船很脆弱,很孤独。又感受到了诗人的要求很少很少,但表达的思念却很浓很浓。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二、悟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王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念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要通过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透过“物象”的链接,再现诗歌所蕴含的情景画面之美,或用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情景画面。当学生头脑中出现情景画面时,再让他们用“切己体察”的方法,体验其中所隐含的意境。

三、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木兰诗》中曾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奔走战场的情形,甚为形象。又如:《木兰诗》中有句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风趣幽默、生动地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谨慎。因此,抓住诗歌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是化虚为实的典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来喻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把抽象无形的乡愁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突出了不同时期乡愁的特点,非常恰切,非常具体而可感,可谓巧妙之极。如同样写“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让人回味无穷,是以水来比愁,突出愁之广,愁之深;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来比愁,突出愁之无处不在,绵绵不绝,比喻新颖生动,同时又虚景实写,情景交融,实在是妙不可言。化虚为实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于都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