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警惕把存款“变”成保险的三句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明是到银行存款,却买成了保险,相信不少储户遭遇了这样的事情。
笔者整理这两年接到的相关投诉案例,发现有三句话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果你在银行存钱遭遇到三句话,一定要小心看紧自己的钱,否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保费了。
第一句话:“我们有一款利息更高的储蓄业务”
62岁的赵大妈省吃俭用攒了5万元,去年儿子结婚时动用了其中的4万元,余下的1万打算转存成3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存钱时,柜台的服务人员热情推荐赵大妈存另一款高回报的储蓄产品。同样是3年期,利率可达3.5%,可随时支取,还免扣20%的利息税。
听着如此诱惑的条件,赵大妈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一年后,赵大妈急用钱才发现自己的1万元早就被买成了10年期的保险。此时取钱,相当于退保,要扣除500元的违约金。赵大妈若想拿回本金,至少要等到保单满5年以后。最后赵大妈只好自认倒霉,等5年后再取钱。
笔者了解到,2005年的三年期存款利率是3.24%,相比银行职员介绍的要低0.21%个百分点,对赵大妈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诱惑。但赵大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银行的利率是由国家制订的,不会因为银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利率。
售出该款保险产品的保险业务员解释,给赵大妈介绍的3.5%的利率是保单上载明的利率加上预计1.5%分红得出的。
笔者咨询其它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了解到,所谓保单载明的利率是指计算该款保险交费、返还、死亡保障金时的利率,实际返还金远低于这个比例。而分红比例是不确定的,按1.5%估计并作为确定数值宣传显然有误导的倾向。
第二句话:“我们赠送您一份保险”
今年9月,朱女士到银行转存7万元存款,银行的职员说因为朱女士是他们的长期忠实客户,要赠送其一份价值100元的财产保险,只要朱女士签字同意即可。看到自己能享受到银行的超值服务,朱女士很有成就感,高高兴兴的签字领回了这份保险。
一个月后,朱女士无意中打开保单才发现记载的所交保险费是7万元。朱女士感觉很蹊跷,随后到银行查询自己的账号,原来存折中的7万元早被转账买成了保险。朱女士找到当初办理业务的柜台,对方已经“不记得”曾经对朱女士说过的话,而是拿出朱女士签过字的投保单,证明是经过朱女士同意的。
愤怒的朱女士说“就算是打官司,也要把钱追回来。”后来经过朱女士不屈不挠的投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答应扣除50元手续费后退回其全部的保险费。
第三句话:“我们有一个收益高的投资产品”
与以上两位投保人不同的是,高先生购买的是半透明的保险产品。他到银行存款的时候,前台的服务人员极力推荐其购买银行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该款产品的5万起存,收益是每年固定3.6%,无需缴纳利息税,本金随时可取。如果理想的话,还可以获每年500元左右的分红。
投资意识较强的高先生算了笔账,如果投资该款产品,每年相比银行储蓄要多1000元的收入,于是很痛快的签订了合同。
今年7月,高先生想取出其中的1万元,才发现事情没想像的那么简单。因为同样是购买了保险,要提前退保,就要付出7000元的代价。
另一家银行的理财部门的负责人说,保险产品具备强制储蓄的功能,该银行前台人员应该说明实际情况,让客户自主选择是否投保。储户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要慎重,看清合同内容再签字。无论营销人员如何介绍,肯定还是按书面约定执行合同的。如果高先生能尽早发现问题,在保险10天的犹豫期内退保,也可避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