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物抢救性保护治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物抢救性保护治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山洪沟治理的布置原则、治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文物保护;山洪沟;治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某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700余年的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整体看,虽保存较为完整,但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遗址区域及周边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发育较快,已构成对遗址的威胁。为了不改变文物原状,亟需采取工程措施及时疏通洪水,并有效遏制山洪沟的下切冲刷、沟岸坍塌、水土流失,避免洪水对古墓侵蚀的威胁。如不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将会加速遗址破损消失的速度,甚至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2工程总体布置

根据工程保护对象以及《防洪标准》(GB50201-2014)中相关规定,该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古迹,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相应的堤防工程的级别为Ⅰ级。

2.1布置原则

(1)治导线布置应与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相一致。(2)治导线应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洪水的主流大致平行。(3)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不宜采用折线和急弯。(4)为减少工程量,堤防工程应尽可能利用现状有利地形。(5)堤线布置应与遗址结合,在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实施,不得占压。(6)便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

2.2工程总体布置

洪水侵蚀和径流侵蚀是冲沟侵蚀病害的两种表现形式,在遗址上的表现既具特殊性又具典型性。项目区内现有6道规模不一的冲沟,程度不同的使墓地分布区地貌割裂,对遗址进行破坏性冲刷,导致沟畔遗址载体不断坍塌,使墓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墓葬本体出露、破损。遗址内沟壑纵横冲沟发育,均为季节性雨源河沟,仅雨后有暂时性水流通过。1#~6#洪沟均发源于北山。山坡较缓,坡角在30°~40°之间,山顶为圆顶地貌特征,山脊线呈坡状起伏。山地表面除有少量的次森林及矮草外,植被不良。山脚下相对平整为一小盆地,由北南倾,坡度7°,区内黄土广布,覆盖层深厚。冲沟发育物理地质现象以“V”字形、“U”字型冲沟为主。有较大的洪沟两条,即1#和2#沟。较小洪沟4条,即3#~6#。目前,1#和3#沟对墓葬安全隐患最大。在遗址中心区的一条南北向冲沟,即1#沟,从沟头至治理段起点虽然大体呈“S”型曲线左右摇摆,但幅度不大;在墓葬密集区上方形成折弯,转折处成为洪水直接侵蚀点,对遗址侵蚀的威胁极大;转折后下游段上口大体平直,但底部沟线也呈“S”型左右摇摆。本次沟线布置原则为:尽量保持原有山洪沟开口宽度和沟线走向,并使沟底线平顺,在不影响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裁弯取直,改善不利沟势;回填墓葬密集核心区段山洪沟,使洪水及时顺畅下排、下渗,沟岸稳定,遗址陡坎不发生坍塌,确保行洪安全。3#沟虽然沟细,但其正处于激烈的冲槽发育期,对浅谈文物抢救性保护过程中山洪沟的治理措施陆玲95墓葬安全隐患较大。4#~6#现状沟道较短,均为南北向冲沟,现状沟底坡度、深度较小,主要是坡面水汇集后对沟底的冲刷作用十分剧烈。本次沟线布置原则为:在遗址和看护房的上游布设一道截洪沟,尽量沿等高线的走向进行布置,使沟底线平顺,并回填位于墓葬密集核心区段内、截洪沟下游的冲沟。根据地势条件,使坡面洪水分成东西两个方向及时顺畅的下排,截断冲沟的发展趋势,确保遗址的行洪安全。

3工程治理措施

3.1结构设计

1#排洪渠工程两侧边墙及底板均采用M10浆砌石结构,渠底宽1.5m,底板厚0.8m,下设0.15m厚砂砾石垫层。两侧挡土墙高1.46~1.74m,墙顶宽0.5m,迎水面边坡为1∶0.1,背水面边坡为1∶0.3,墙顶与两岸现状地面采用1∶1.5的坡度进行衔接,采用植物护坡;排洪渠每10m设一道变形缝,缝宽2cm,缝内采用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填缝。3#~6#沟截洪沟工程分为东西两侧截洪排水,两侧边墙及底板均采用M10浆砌石结构,渠底宽1.8m,底板厚0.5m,上下游设齿墙。上游侧挡土墙高0.7m,墙顶宽0.5m,迎水面、背水面均为直墙,上游侧墙顶与现状地面采用1∶2的坡度进行衔接,并采用植物护坡;下游侧挡土墙墙高1.4m,墙顶宽0.5m,迎水面为直墙,背水面坡比为1∶0.15。墙后回填土宽2m,设1∶2边坡与下游地面衔接。排洪渠每10m设一道变形缝,缝宽2cm,缝内采用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填缝。土方开挖时需由文物保护部门现场指导进行,避免开挖过程中造成对遗址的破坏;根据规范要求,回填土要求压实度不小于0.95。

3.2河床防冲设计

根据《水力计算手册》,由河道土质情况判定河道允许不冲流速为0.9m/s,而本次整治段河道设计流速为2.14~7.72m/s之间,大于允许不冲流速,故需要进行防冲设计。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的规定,顺坝及平顺护岸冲刷深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经计算,1#沟排洪渠冲刷深度为0.61~0.65m,3#~6#沟截洪沟工程冲刷深度为0.22~0.3m。根据冲刷计算成果及现状沟道调查,为有利于后期的运行管理,本次设计均采用浆砌石结构进行护砌。

3.3沟头防护措施

由于1#沟治理段上游沟道较陡,呈“S”型曲线左右摇摆,为防止工程首部洪水冲刷造成河床下切,在治理段上游布置4道浆砌石锁坝,砂浆等级为M10,锁坝顶高程与现状地面齐平,长度从上至下分别为4.8、4.2、5.7和7.2m。锁坝宽1m,埋深2m,上下游均采用直墙。

3.41#沟治理段末端防护措施

1#排洪渠末端设八字墙,宽度由1.5m渐变至3.05m,采用M10浆砌石结构,墙高为1.76m。下游设长6m、宽8m的铅丝石笼进行护底,厚度为0.5m。

4结语

本工程的实施,确保了该遗址免受洪水威胁,配合遗址保护措施,使其文物本体及其相关历史环境能够长期保存和延续,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历史考古研究成果,以及在当地的社会、经济、旅游等多个层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作者:陆玲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