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旁征博引让课堂生动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旁征博引让课堂生动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借助自身阅读经验,旁征博引,或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或作教材同质文本、异构文本拓展,为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创设情境,进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生动起来。通过观察以及自身实践,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1.预设可贵,生成更高。

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在展现自身丰富阅读储备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但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场景是教师备课时已遍寻材料,制作成幻灯片,即使是较短篇幅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是照着幻灯片一读了事,不免让人感觉遗憾。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仅有预设的课外材料,也有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灵光乍现,相关材料的信手拈来岂不更妙!曾经听课,一位老师讲授《兰亭集序》,在分析第一段“信可乐也”中王羲之“乐”之缘由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研习中得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个原因。教师总结:“是啊!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怎能不勾起我们外出游玩、漫步郊野的兴致。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便有记载,孔子问曾皙有什么志向,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教师总结时适时引用曾皙的名言,放弃幻灯片,仅凭一张嘴,却能让一群学生随之轻声吟诵,这样有声有情的课堂不可谓不生动。

2.文本为主,材料为宾。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但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引用重复累赘有喧宾夺主之嫌。学生无疑处可不引用,学生有疑处选择某一恰当事例稍加分析和引导。除了关注引用材料的数量、质量,如何运用材料也需斟酌。一位教师讲授《游褒禅山记》,为启发学生理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句,引用了《韩非子》中“郢书燕悦”的故事——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此例倒是很好地说明了学者“深思慎取”的道理。但可惜,教师没有将分析重点落在理解“郢书燕悦”的含义上,而是让一位文言基础较差的学生翻译此段,结果占用了课堂大量时间,远离了教学目标,课堂生动也就无从谈起。

3.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无论在备课环节还是教学环节,教师有时偏重自己的阅读经验,总是想着自己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殊不知,学生的阅读积累丝毫不逊色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研习文本时,立足学生实际,给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更能实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一位教师在讲授《黄州快哉亭记》中张梦得何以对“江流之胜”情有独钟时,引导高三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中“水流”这一意象,让学生总结初高中阶段接触到的与“水流”相关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诗句学生集体背诵,课堂立刻生动、活跃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恰到好处地引用材料,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在材料选择上,要做到多姿多彩,既有名家评点,也有书评和论文;做到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可以成为材料的提供者;做到适时出现,诗歌不可能处处精彩,即使有,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品味诗歌语言之美时也不能面面俱到。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材料的出现,使之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此外,引用的材料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起到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