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采的乡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采的乡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采乡音》是1996年由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编写的一套乡土音乐教材。笔者见到它时,离出版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这是一套有着丰富人文价值的音乐教材,其中很多内容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如此珍贵的文本,它目前使用的情况如何呢?对此笔者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则令人遗憾:现在很少有学校使用它了。这是一套怎样的教材?其人文价值何以体现?其内容的本土性是否导致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的障碍呢?

一、乡音与文化遗产

《多采的乡音》仅有薄薄的六册,却集中体现了潮汕地区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从民间音乐种类的收集看,该教材可看作本地区音乐发展史的“缩写本”。英歌舞、潮州音乐和潮剧,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艺术。潮州歌册、潮曲、渔歌等,都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教材编写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搜集、遴选,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以至该文本具备完整性与权威性。这些被视为中华珍宝的文化遗产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小学的课堂上呢?

1 英歌舞、潮州音乐和潮剧

英歌舞是一种生动活泼、动作性极强的广场情绪性舞蹈。在乡村社区,该舞蹈作为民间游神赛会内容的一部分,因其舞者众多(最多达108人),且一副英雄武士的打扮,并手持木棒左右飞舞敲打,所以常被作为“开路先锋”而格外引人注目。关于它的起源,存在诸多说法,有傩起源说、水浒说、练武说等等。教材收入的是用于舞蹈伴奏的“英歌锣鼓”,其中配有演出现场的三幅图片。其实,对该地区的学生而言。英歌舞是他们所熟悉的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七、十八都会出现在热闹非凡的游神赛会的观众群里,有的还会直接参与少年英歌队或者赛会其他项目的表演。英歌锣鼓的主要演奏乐器有锣、钹、鼓等,它的演奏需要同伴间的密切配合,还要进行舞蹈者的队列变换。教材设计的训练里,学生可随着教师强、弱力度变化的指挥做四声部声势练习,也可自由变换速度以体验舞者的情绪涨落。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其大致分类如下: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与庙堂音乐。潮州音乐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是潮州音乐的演变、发展期。《多采的乡音》收入了《抛网捕鱼》、《游西湖》、《挨书登楼》、《春涧流泉》、《叠断桥》、《登楼》等名曲。如此繁多的品种,自然无法要求每一个作品都由学生来完成演奏。教材采用的是“听听、想想、练练”。“听听、想想”,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练练”则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没有条件练习器乐演奏的,就利用最为自然灵活的“乐器”,即双手和双脚来完成多声部节奏训练。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弦诗乐或细乐的演奏。弦诗乐演奏时以二弦领奏,以板击节,不用锣鼓,形式灵活多样。细乐是潮州音乐的“室内乐”。是一种以琵琶、古筝、小三弦为主的小型合奏,有时也加上洞箫、椰胡等乐器。其特点是细腻、典雅、柔润与和谐。

潮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材一共挑选了六个潮剧片段,融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于一体,为学生揭开了潮剧舞台那道神秘的帷幕。更为可贵的是,该教材还介绍了另外几个古老的剧种:西秦戏、正字戏和白字戏。

2 潮州歌册、童谣、渔歌与潮曲

潮州歌册是潮汕民间说唱文艺的一种,以叙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用潮州方言吟唱。歌册本无册,靠口耳相传,无需伴奏,字里行间,旋律自生。亲切而自然的歌册声,曾经萦绕在潮州乡土的村头巷尾,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几乎沦为陌生的绝响。《多采的乡音》仅收入了一首歌册,即《梁祝同窗》。歌册虽少,但意义重大,顺着轻轻哼唱的乡音,学生能够找回那古老而淳朴的民风与民俗。

潮汕地区背五岭而面南海,所以本土音乐中包含了不少渔歌和山歌。渔歌,是沿海地区以及港湾渔民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民歌。尽管现代渔民的捕捞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曲调优美而流畅的传统渔歌,其广阔的意境可带给学生以丰富的遐想。潮曲,是把编写的唱词,以潮州戏曲的板腔曲调谱曲,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歌曲。入选教材的潮曲短小精练,生活气息浓郁。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配歌词、前奏锣鼓与收尾锣鼓。这种将演唱、演奏与编配合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材还收入了不少童谣,童谣所表现的是梦幻般的儿童世界,因而充满了各色童趣。透过古老的童谣,可回望那久远的乡村生活。编写者旨在寓教于乐,学生在游戏中即可学会唱歌、节奏标识与伴奏。教材采用的是简谱,并以与简谱对照学习的方式介绍了工尺谱和二四谱。二四谱是一种传统的记谱方法,它用“二三四五六七八”等七个汉字数字来表示音高。传统潮州弦诗其演奏特点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来进行转换和变奏,以达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为了把远古的瑰宝保存在活的演奏演唱之中,编写者曾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成立了小学生民乐团。民乐团成员平均年龄仅十岁。1996年10月,民乐团在北京举办了“潮汕乡韵音乐会”,得到了专家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从一份保留完好的节目单中笔者看到,音乐会曲目几乎都是选自《多采的乡音》,每个曲目所归类的乐种全都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录”公布的时间是2006年6月,而教材出版的时间则是1996年7月。由此可见,编写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颇有远见。

二、乡音与人文价值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文化的核心。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上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包括已成模式的、重复的思想方法、感情和动作(行动)。”因此,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自身的问题,而人文价值则直接指向人的精神需求。《多采的乡音》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其人文价值而值得我们描述呢?

1 濡化与社会文化的延续

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在这里,濡化包括以下含义: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与族群自立。潮汕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音乐,就像我们的语言发展一样。先学方言,然后学普通话,再学外国语,音乐教育中也应该是先学乡土音乐,然后学中国各民族音乐,再了解外国音乐”。《多采的乡音》从古老的童谣起步,学生通过“听听、想想、练练”,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即可完成文化上的代际传递。教材“说明”里指出,“每学月安排一课时,一学期四个课时讲授”。作为正规的学校音乐

教育,它并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那么,依靠什么来完成教学内容呢?依然是“听听、想想、练练”,不过,学生的课堂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内扩展到校外。笔者从采风中了解,这里很多乡村都有自己的乐社,每当岁时节日,乐社的民俗活动中一定会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文化延续。表现为个体对于整个群体文化的内化过程。通过课内课外的乡土音乐学习,学生与他人共同展开与民族民俗相关的音乐活动,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将与族群形成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籍此,学生在接受乡土音乐教育的同时,最优化的人文素质结构也就完成了第一步。

2 诗化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心灵的丰富性,即对美好事物的感动之心与纤细的感受性。值得肯定的是,《多采的乡音》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人文教育。这种方式有如闲暇“叙事”。“叙事是人们进行表述的形式,关系到表述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经历并跨越时间的秩序和意义”。自然而亲切的“叙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的途径――生活本身可以看作是一段刚刚开始的故事。

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民间音乐始终连接着劳动者的生存关联域。对现代都市人来说,“听歌者与歌,或者与音乐的关系,就像过客能够选择驿站,就像舞台上能够轮番地上演不同的剧目”。对于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者而言,他们就是生活在音乐所描摹的生存领域之中的。“双手拉起万斤网,金鳞银翅喜煞人”。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体验到渔民的文化方式就是通过渔歌表达的。从渔歌的演唱中,人们可以分享海洋文化所赋予音乐的“灵魂”。“灵魂”即指蕴含的诗意。对“诗意”的感悟,将“迅速发展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音乐以它独特的轻柔、深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日常的生活现象赋予其人文意义”。人文教育事实上是一种活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是简单的民谣,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背诵过的“锣鼓经”也许很快就忘了,但难忘的是音乐改变了他们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性。

3 国际化与广阔的视野

我们不得不承认,全世界已经进入不可避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意味着文化模式也将日益趋同。《多采的乡音》在十年后“地球村”的背景下是否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呢?

音乐文化是在交流当中发展的,但这种交流包含了相互吸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并不等于融合,而是交合。融合会使文化趋同而丧失个性,而交合则使不同的音乐文化得以各自保留和发展自己的特色。笔者在普通高校做过这样的调查:你喜欢原生态民歌吗?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大学生告诉我,原生态民歌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太陌生。其实不然,《斯卡保罗集市》他们都喜欢,这是莎拉布莱曼在“月光女神音乐会”上唱的歌。我告诉他们,这也是一首民歌,是另外一个国家的民歌。由此可见,太远的不是空间距离,而是缺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20世纪全球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以本民族、本土文化为教学的切入点”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国民音乐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正是这个理由。《多采的乡音》在吸收奥尔夫教育法的同时,保留了本土文化的全部精华。事实上,《多采的乡音》是中国音乐教育实行国际化最早的成果之一,它所采用的方式是交合,而非融合。《多采的乡音》用事实证明,教材的本土性不会导致国际接轨的障碍。相反,它是国际化背景下所选择的,强化自我与吸收他人的统一的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可以是一种愿望。也可以是一种要求,但这种愿望并不具有排他性,因为这一命题是开放的”。正如我们会说家乡话,同时也会说普通话和其他国家语言一样。

人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必须由自己的活动来完成的世界。本文对潮汕乡土音乐教材人文价值的描述旨在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来自于全社会对其意义的认识。有人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音乐。潮州音乐是潮人群体在“改变其物质环境”中的活动,即文化的产物。我们若继承与发展它,不能仅靠遗产保护的一纸空文,而应将与之相关的“活动”(包括“从娃娃抓起”的“国民音乐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