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恩江河畔觅古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恩江河畔觅古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赣江支流――恩江,古称濒水,又名乌江,从雩山山脉北麓的灵华山飘逸而来,一路溅玉流银,昼夜不息。千年古邑永丰县恩江镇就依偎在她的身旁。

漫步在恩江河堤上,但见一座古塔巍然耸立。塔名“报恩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为永丰县众塔之首。塔身逐层稍缩至圆锥形铁顶,颇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状,挺拔雄浑。尤为奇特的是,塔身微向南倾。究其因,让人不得不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永丰夏季多暴风雨,又多从南面袭来,于是在设计造塔时,塔身有意南倾一点,以利抵挡风雨侵袭。人们戏称其为永丰的“比萨斜塔”。

与报恩寺塔遥遥相望的是状元楼。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专为纪念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和永丰第一个状元董德元而修建的。建楼之后,永丰文风更加兴盛,接连出了状元曾(户攵木)、罗伦、刘绎,会元、解元若干。旧时每逢乡试、会试、殿试,书生们浣手净身,来此拈香朝拜,以求先人保佑“金榜题名”。现在,仍有许多学子在参加高考或学科比赛前,喜欢到此走走,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下状元楼,踏上永叔路(以欧阳修的字“永叔”命名),步行不到50米,便见一座颇具特色的古桥。细细瞧去,样子颇怪,像一个驼背人匍匐河上,故曰驼背桥。据《永丰县志》载,驼背桥建于元代至元年间,位于县城大西门口葛溪水入恩江河的出水处,此处是当时县城通往吉安府治的水陆要道。因原恩江河床低,水深,帆船可直达内河避风。为了方便帆船通过,古代建桥人匠心独运地将桥的第一孔修得特别高,距水面足有7米。

踏过驼背桥,宋绍兴七年筑建的高3.2丈、周长千丈古的城墙残墙竖立眼前。穿古城墙而过,悠然行走在青石板上,古井、古屋等接踵入眼。路底右拐,一座连接永丰县南北的古桥――恩江大桥赫然呈现。恩江桥修建经历了浮桥、木板桥、石墩木桥、石拱桥四个阶段,先后遭水、火、兵毁十余次,于清咸丰年间终成飞架在县城南郊恩江之上的石拱桥。

尤其别具一格的是,大桥中央设置了一个既可供让车又可供游人观景的三角台,为一般公路大桥所罕见。大桥也在此折转,呈“人”字形向南岸延伸。整个大桥俯瞰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蔚为壮观。如今,为保护大桥,恩江桥已由公路桥改为步行桥。这里更成为游人喜游乐到之地。

站在恩江桥的三角台处观望,上游的麻洲果园,下游的永丰大桥、状元楼、报恩寺塔等,以及远处的群山,都蒙在一望无际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苍茫、静穆。桥下水面上洒满朝阳,波光粼粼,河水载着日光缓缓向西流去,如同一泓殷红的酒浆,令人陶醉。日影、人影、光影、云影和两岸的树影全都遇在河水中,使人如同置身于万花筒中,不知身在何处。

美丽的恩江,深幽的古韵,展呈于眼前,悠游于冥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