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温《精益求精》一文的启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温《精益求精》一文的启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思聪先生是一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音乐家,他对待自己的琴艺和创作的追求永无止境。1961年他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音乐随笔,名曰《精益求精》,其实这正是他本人音乐成就的写照。今天重温此文,备感亲切,感慨良多。文章生动、深入浅出地谈论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从勤练巧练中得来。勤和巧两者缺一不可,而巧练更不容易,就是要摸熟这种技艺的规律,俗语所谓“找到了窍门”。他相信“熟能生巧”这句名言,强调在专业上就是要勤练巧练基本功,基础要打得结实,才能承得住高楼大厦。马先生非常重视前人的经验,说前人的经验是他们长期勤练巧练中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果实和收获。学习前人的经验,又再来创造新的技艺、新的风格,想来只有这一条是最可靠的门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才能博学多才,他对专业的追求永无止境、精益求精,才得以在琴艺和作曲等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

此外,马先生还精通写作之道,他的文笔如他的音乐那样流畅,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从中得到启迪。他还喜爱美术,少年时就喜欢欣赏名画,说从画中可获得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对音乐演奏和作曲大有裨益。他1961年还应广州《羊城晚报》之约,写了一篇随笔,名曰《我与美术》,说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名画扩大了他的艺术知识,在他的面前展开了一个神妙的世界。他对读者说:“多看一些好画,多听一两支优美的乐曲,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尚的情操都是有帮助的。”他四十多年前的经验谈,如今仍有现实意义。马先生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多才多艺。

博学多才的马先生不善言辞,更不喜欢说豪言壮语,总是那样朴实谦虚。八十年代他给挚友、著名作家徐迟写信,却说了一句十分真诚、非常精辟的“豪言壮语”,他说:“追求我们这伟大民族最美的声音这个高目标,一定努力以赴。”这就是他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他日夜兼程地工作,在“苏武牧羊”般的二十年的日子里,从未停止过练功、演奏、创作和录音。他说这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万一因故未能做到,他必自责,自觉地补“功课”,于是一天要工作八小时以上,拉琴五六个小时。他晚年仍保持旺盛的精力,为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我在美国探亲期间,马夫人王慕理对我说:“马思聪为音乐生,为音乐死,我曾对他开玩笑说,跟着你太辛苦了,我来世再不能嫁给你,他笑着回答说,苦中有乐嘛,与音乐打交道其乐无穷,当千锤万炼炼出一个满意的新产品时,你会乐得日夜睡不着呢!”马夫人说他在日记中写道:“每天写五页(或少一些),无论改或作,这个自定的分量,如不懒,大致可以做到,则每天可获一页经过多次改动的乐曲,否则会自觉一事无成,无意思了。”马先生练琴、录音也是如此,他说:“录音越往后越精致、讲究,弹琴真要日日不离琴,才会有所成。”在《精益求精》一文中,他引用了一位著名钢琴家的话:“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了,两天不练琴,批评家知道了,三天不练琴,听众都知道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晚年仍然每天安排录音的时间,然后从听自己的录音中找出演奏和新作品的缺点,一改再改,精雕细刻,直至作品修改到他认为无可改的地步,才会暂时收起来。数日后再拿出来看看,也许还不满意,又要下笔修改。马夫人说他在一篇日记写道:“《慢诉》录了四次才满意。磨,像望远镜一般磨每个不满意的音,才能得较好效果。”他对待自己每部作品都是精雕细刻。晚年完成的大型舞剧音乐《晚霞》,内容取自《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六十年代就深深地吸引着他的这个题材,至1970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写完,写作时间实际是五十个月,七易其稿,他说:“把《晚霞》的稿前后叠起来也已有半尺高了,但未知何时完成,无所求,每天把工作做好,便自满足,有壮志,无野心。”这期间他还谱李白诗六首、唐诗六首、阿美组曲等作品。当1978年完成《晚霞》时,他却谦虚地说:“统计写了四年,可见‘天才’之有限,自己有耐心也很不错。”这部优秀的作品,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呀!正如马先生在文章所谈的,没有捷径,只有一条最可靠的门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

1981年12月18日舞剧《龙宫奇缘》(又名《晚霞》)在台湾正式公演,受到高度赞扬。演出前马先生不顾古稀之年赶赴台湾,指导《晚霞》的排练。舞剧的演出给马先生极大的欣慰,他在给侄女马之庸的信中提到:《晚霞》是一出民间故事的舞剧,在台湾演出,男女老幼都喜欢,尤其孩子们更高兴……他也给中央音乐学院苏夏教授和音乐界的朋友写信说:国内乐团、舞蹈团有水平,如果演《晚霞》会演得出色的。又说他会在适当的时候要回来。如果演出《晚霞》,会在国内逗留长些时间。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那个“适当”的时候,就在1987年5月离开了我们。1990年10月中国歌剧舞剧院终于在北京首演了舞剧《晚霞》,以慰马先生在天之灵。

八十年代初马先生就被心脏病所困扰,他担心自己的创作计划不能完成,有一天在日记中就流露出这种心情:“心里好像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来得及吗?”他带着这个担心与他的好友徐迟通电话后却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昨天与徐迟通电话,说写作可以写到80岁,90岁,但愿!”他急于恢复健康,以赢得创作的时间,就寄希望于医学手术的捷径,相信自己会长寿。

完成舞剧《晚霞》后他又开始动手写作大型小提琴作品《双小提琴协奏曲》。至1982年上半年完成第二稿,他和夫人王慕理、儿子马如龙在家中试奏、录音,听了录音后他仍觉得不甚满意,说有点生急,又不便放弃,于是决心每天修改四页,终于在1983年修改完毕,又与夫人、儿子在家中试奏、录音,听了录音较为满意,说夫人和儿子对他作品的风格了解比较深了,合奏“双协奏曲”也渐入佳境。此后三人仍经常在家中合奏、录音,以求在作品和演奏上不断完美。他在日记中写道:真、善是基础;美,才是推动的力量。1984年马先生与夫人王慕理、儿子马如龙在台湾演奏了这部《双小提琴协奏曲》。1992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的总谱。自1986年以来国内举办的马思聪作品音乐会上常有这部作品第二乐章(小行板)的曲目,也多次被录制出版了CD。第二乐章非常抒情,音乐语言深情婉转,充满思乡和怀旧之情,被称为马思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思乡曲》,寄托着作者乡恋之情。徐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马先生曾给他写信并附上这部作品的录音带,说以慰他夫人的在天之灵。音乐理论家钱仁康教授曾为这部作品写了评论文章《马思聪“双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分析》,对该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马先生每当完成一部比较满意的作品之后,就有一种像农民喜获丰收的心情,他在日记中高兴地说:“目前像秋天的收获,果子在树上每熟一个摘一个,自有乐趣在其中。”他在创作中尝过失败的苦果,也得到丰收的喜悦,他说创作如蜘蛛结网,要失败多少次才能成功。他一生都在“品尝”创作的苦乐,永无止境,直至生命最后的前夕,他还在为歌剧《热碧亚》的配器和演出牵挂,唯独没有牵挂自己心脏手术的危险。

一位有使命感的音乐家,要创作出有民族神韵、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需要走多长的路、付出多少心血呀!马先生创作舞剧《晚霞》的苦乐给了我们答案,他的精辟随笔《精益求精》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重温这篇文章,他的循循教导犹在耳边。他虽离开我们已二十载,而他的人格、精神和音乐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马之庸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原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