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支点 落实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支点 落实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如能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握问题的时机点,贴近问题的难易点,紧扣问题的重难点,引领思维的发散点进行提问,既能让学生轻松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支点;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00-02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可以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落实得好,既能让学生轻松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为学生创设一种有效提问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灵性飞扬,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寻找支点落实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紧紧抓住兴趣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特别好奇,而且容易接纳吸收。由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组成等方面因素,适当考虑所提问题的趣味性,而且生动活泼的课堂,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出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适时地提问,学生的一些思维火花往往就可以在这样的问题中碰撞、产生。教师巧妙引领,机智生成,学生在问题中互动、交流,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就可以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重新唤醒了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执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一上课,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有什么爱好呢?”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有的说我喜欢打乒乓球,有的说我喜欢画画,有的说我喜欢疯骑自行车,还有的说我喜欢星期天睡懒觉……这时我继续说下去:“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兴趣爱好可与我们都不同,他那种兴趣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这么吸引他,你想认识他吗?请打开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时,教师的提问瞬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准确把握时机点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学习的效果才最好。个人以为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异常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提问的最佳时机,则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确把握,更需要教师巧妙引导、精心创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专研文本,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学机智,准确捕捉问题时机。启发引导,步步铺垫,抓住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教师在专研教材时就要考虑课文哪些地方学生容易产生疑问,都可能会有哪些疑惑,如何令其去疑解惑。

仍以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例,文章的中心句是全文学习的一处关键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提出“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课文紧紧围绕“着迷”、“迷恋”、“痴迷”向我们介绍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教师在组织学习课文时,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为什么要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是什么让法布尔最终走进科学的殿堂,成为一名著名的昆虫学家?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层层推进,都是紧扣全文的中心句而设计的,学生先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搞清楚课文大致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最后紧扣关键词语,把握全文。

三、贴近问题难易点

具体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条件。问题不能过于浅显,无需思考的时间,也不能太深涩,让人漫无边际,无从琢磨。太浅显,索然无味,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致;太深涩,学生不回答,课堂冷场,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设计的难度,应以学生稍作思考或讨论或略给些提示、点拨就能答出为好。符合学情,切合文本,令人深思的课堂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智慧情感的波澜,让课堂教学风生水起。

但令人遗憾,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未能引起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习惯用“是这样吧”、“可不可以”、“行还是不行”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高涨,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过于简单,无需思考的时间,大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是毫无益处的,可以说是“高耗低效”。

四、围绕知识重难点

围绕重点、难点、疑点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任何课堂提问,在强调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必须牢记课程目标,要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有在知识重点和难点处挖掘出的问题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教学中往往可以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按照知识目标理出明确思路,并在课堂中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这种高水平的提问往往能够使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寻求最佳答案。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时,黄山松的“奇”,既是课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也是一个学习难点。围绕它,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课文哪些地方体现松树的“奇”?这样的提问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是紧扣课文知识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更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样的提问,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五、引领思维发散点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引着学生“钻套子”、“进笼子”,早早为学生设计好一条条通往既定答案的道路,想方设法让学生由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自己设定好的答案而学习,为统一好的答案而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地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对唐僧这个人物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唐僧心地善良、立场坚定”,有的学生说:“唐僧胆小怕事、善恶不分”,一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立即追问学生“难道唐僧真的是不明事理的人吗?”学生们立即各抒己见:“唐僧是肉眼凡胎,认不出妖精是情理之中的”、“唐僧的人妖不分也正好可以反衬出妖精的狡诈”……大家讨论热烈,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引导学生朝正确的价值观上去靠近,达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想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该深入专研教材,了解学情,找准支点,富有创意地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寻求问题的多元答案,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