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帝王和他们的运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物名片
柯平,1956年生,祖籍宁波奉化。诗人、作家、学者。主要作品结集有《历史与风景》、《诗人》、《文化浙江》、《阴阳脸一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生态考察》等。近几年来潜心研究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此文为作者正在写作中的三卷本《运河个人史》第二部《运河细节》中的一节,发表时略有删节。
杭州的运河历史是从余杭开始的。据最早南齐山谦之《吴兴记》所记。始于秦始皇在世最后一年那次声势浩大的东巡。通过对《史记》《越绝书》所留下的片言只语的解读,秦始皇来时走的应该是禹贡三江的中江。即在现在安徽巢湖境内渡江到马鞍山,沿芜湖、漂阳、宜兴而下,再绕太湖过长兴湖州,然后直奔嘉兴海盐而去,打算在那里渡过钱塘江去绍兴祭陵,真正目的却为在原越国臣民面前露把脸,体现一下中央政府的威严。
没想到因海潮冲击引起的地质变化,当时江面宽度已经变大,加上水势凶险,不得已只好转道余杭(古郡名,包括除淳安、建德以外的今天整个杭州市区在内),好不容易才过了江。《始皇本纪》所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杭州宝石山顶的那块大佛石,据唐人陆羽《武林山记》所言。为秦皇缆船石,
“相传秦始皇帝东游泛海舣舟于此。西湖旧通江海,故有舣舟之事。”杭州最早的地方志《淳v临安志》也称:“旧传西湖本通海,东至沙河塘,向南一岸皆大江也。故始皇缆舟于此。”元初学者吴莱甚至还有《问系缆石》一诗传世:“手抚一片石,昔为沧海z。始皇或系缆,万里浩无津。”
事情真伪虽然谁也弄不清楚。只能姑妄听之而已,但吉时杭州通海一事,早为现代地质勘测所证实。八百年前写《武林旧事》的周密,曾在凤凰山半山腰的崖壁上,看到有海潮冲击留下的凿痕,再想想桐庐的严子陵钓台为什么要那么高,距现在江面有近百米的落差,如果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琢磨琢磨。杭州当初的情景――比如说东晋以前,应该已经不难想象了吧?
秦始皇是史上有争议的皇帝,但杭州人民可能不会这样认为,毕竟这座城市最初的历史,就是由此人写下的。包括他老人家当年走的这条路线,也是后来江南运河的主线之一。
另一个要感谢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公元七世纪江南运河的全线开通,让这个昔日的僻壤小县,开始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此后再经过唐代李泌、白居易。宋代苏轼等几任贤守的精心打理,才慢慢有了全国一流城市的规模和气象。
有人爱把杭州的繁荣,归于西湖这得天独厚的资产。事实上真正给它的发展带来动力的。是固定设在钱塘江两岸的四个点钱点到手酸的税关,以及宁波方面来的外国商舶去北方必须由此转道的地理优势,这一点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已说得很清楚了。而这一切全拜运河所赐。可以说。运河既是杭州的血液,也是它的气脉和生命线。在此意义上说,如果某一天杭州街头出现隋炀帝的巨大塑像,我也不会感到奇怪。至于后来宋室南迁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给它的发展直接插上了翅膀,当然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政治和经济在任何时代都像一对冤家夫妻,即赵孟叛老婆所形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样的关系,一个好了,另一个肯定也好了,一个不行了,另一个马上也就不行了。如果没有当年的宋室南渡,耐得翁的《都城纪胜》想必就得改写;同样,七百年前忽必烈的江浙行省如继续设在扬州不迁过来、杭州一直作为一个地级市保持到现在的话,西湖在全国是否仍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吴山广场的房子是否还能卖出五万一平方米的天价,肯定也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