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阳泉面塑 华丽的绽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阳泉面塑 华丽的绽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从小生长山西阳泉,小时候每逢农村的祭祀活动,都会看到五彩缤纷、斑斓绚丽、造型逼真的面塑,那时候,我不懂什么礼节,只是对满桌的祭品很感兴趣,印象深刻。早就产生了把这一瑰丽的面塑艺术品拍摄下来的念头,苦于没有机会。恰逢前几天,阳泉市郊区西南舁村有一场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负责制作面塑的是阳泉市河底镇胡怀英,以手艺精巧远近闻名,特意约我们前去拍摄。这个活动上需要一百多组面塑,场面和气势都属于近年较大的。我听到这消息,不由得兴奋起来。

组装造型有看头

我来到西南舁村里这个不算大的小院时,面塑组装的庞大工程已经开始了,临时当作工作间的一眼窑洞里,有两张并在一起的大桌子,充当起了工作台,桌子中间摆满了作为底座的大馒头,旁边摆着一堆堆的彩绘好的面塑绿叶、红花等各种半成品配件,桌子下还有几个装得满满当当的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都躺满了等待亮相登场的戏曲人物、十二生肖等不同造型、栩栩如生的面塑工艺品。看着这堆集如一座座小山的物件,我不禁心里暗暗疑惑:这杂七杂八的场面,怎么能和我小时候想象中的摆在桌上的精美面塑故事联系在一起呢?

但见屋子中间,一个梳着马尾辫的精干女士,麻利地舞动着堆在桌上、地上的各式面塑,她先拿过一个直径近二十厘米的大馒头,取过几支下方带有硬木条的红花和根叶,高低错落地插在馒头上,又拿过来两支形态各异的喜鹊看似很随意地插在绿叶红花间,我定睛一看,一幅“喜鹊登枝”的喜庆图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绿油油的叶子,红艳艳的花,喜鹊枝头叫喳喳,这不是喻示着好日子好光景的到来吗?旁边打下手的人不停地递各式面塑元件,中间的女士飞快地组装着,不一会就诞生了“鼠摘葡萄”“孔雀看牡丹”“鸳鸯戏水”“八戒吃瓜”“彩蝶扑菊”等一幅幅蕴藏着美好含义的立体民间传统图案。

制作过程有讲究

完成了几组面塑的组装后,胡怀英看到旁边拍摄的我,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光忙了,也没顾上招呼你。”我连连摆手。今年已四十出头的胡怀英看起来目光炯炯有神,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趁着这不大的功夫,她和我聊起了面塑。她从小爱美,小时候在娘家跟着长辈学会了这门手艺,婚后自己独立做起了面塑的事业。这是一件很费功夫的事,从发面、和面到捏造型、蒸制,再到晾干、上色,直到组装、摆设,全凭一双手。而且,一个图案一个样子,就像今天,即使用到一百多组面塑也不会重复。

我在佩服胡怀英不易的时候,她又大方地给我讲起了面塑的许多常识和技巧。面塑亦称面花,作为风俗节令祭品与馈赠礼品在阳泉颇为盛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在山区人民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都以群塑形式出现。每组或是一出传统戏剧,或是一簇寓意吉祥的花草鱼虫。它们按一定的需要,高低参差,疏密相间地插在以石榴、花馍、寿桃、莲花、元宝、花糕或狮虎为造型的基座上。用于面塑的面粉,过去一般用头箩面或二箩面,现在普遍使用精粉。其作法是先将三分之一的面发透,再加三分之二的生面兑适量碱面和匀,其软硬以捏塑后不走形为度。面塑造型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和胡怀英一起做面塑的亲戚,指导着边上的一个小伙子,顺手给我演示了一朵牡丹花的制作方法,只见她先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大的面片,然后用瓶子的盖子一按一转一拿,一片牡丹花瓣的雏形就有了,然后稍微一捏,放在另一个作为底座的小面团上,一个个的花瓣粘起来,一朵牡丹花就做成了。我看得发呆,胡怀英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笑着说,若要想做不同的花朵,改变花瓣的形状,就将盖子捏一捏。看,这样就是莲花花瓣了,抑或换个类型的盖子,就又是另外一种花了。看着剪子、锥子、梳子、刷子、瓶盖等繁多的取自于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物件,又借助着双手灵巧的锥、擀、梳、盖、拔、剪、滚、刮、按、挑等手法塑造出的各种造型,不得不佩服民间艺人的创造力。成型后,就该上锅蒸了,蒸熟后稍冷却,随即着色,太热易挥发,太凉易流色。色剂多以品色为主,经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后使用,颜色调好后,用鸡毛或小楷笔蘸蛋清或香油涂刷面塑。经过这道工序,面塑的色彩更艳丽夺目,似金镁玉雕一般晶莹可爱。面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食品,故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听了这些,我连连点头。

造型传神见功夫

聊了一会儿,胡女士又开始忙碌了,接着要组装的是这次展示的重头戏——戏剧人物面塑,刚才还在箱子里沉睡的一个个古代人物,经胡女士灵巧双手的指挥,不多大一会儿,一出出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杨门女将》《西游记》《芦花》《春草闯堂》《秦香莲》等,题材真是丰富,细看,每个人物美丽的衣服、灵活的手指、传神的表情……虽形态各异,却神形兼备,单看杨家将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胡须造型,就可见异彩纷呈的一斑。杨六郎是灰胡子,寇准是白胡子,焦瓒的黑胡子,孟良的红胡子。虽然几个人物都有胡须,表现手法却各不相同,人物性格跃然而出。再看杨家将众位女将的造型,不仅服装图案色彩各不相同,定格亮相也精彩各异,佘老太君的威严,穆桂英的大气,八姐的执着,九妹的调皮,杨排风的倔强无不鲜明生动。每一出戏,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性格特征呼之欲出,真让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

我忍不住感叹:“一个小小的面团,是怎样华丽变身的呢?”面对我的疑问,胡女士娓娓道来:“面塑因为其原料的原因,讲究的是小巧玲珑,从细微处见功夫。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要求以形传意,表情逼真,把感情放进去,要有‘神’”。我连连点头,我观察到这一百多组作品中,不仅有流传久远的“龙凤呈祥”一类的民间喜庆图案,有大众喜欢的“对花枪”一类的戏曲故事,还是现代时尚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有小学课本中的“小猫钓鱼”一类的新创造型,这些新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呢?胡女士笑着说,最初就是看到什么东西以后,自己想把它捏出来了,脑子这样一过,灵感就来了。平时的细致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看电视,看戏剧,甚至走在街上,都会刻意去观察,思考他们的样子和特征,服饰和造型。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神不得形。”这即是对民间的面塑艺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