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构建“百家争鸣”的语文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构建“百家争鸣”的语文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这个时期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变课堂为“百家争论”的论坛,那该多好啊!这将使语文教学走出西绪福斯效应的怪圈,大大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因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争鸣”,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挖掘自身创造潜能,训练自身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互相传递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观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更新、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是阅读能力

“只有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发现知识,从而掌握好各种思维方法、阅读方法、各方面知识点和知识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阅读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的频繁,口头表达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旧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讷于言”、“笔下虽有万言,口中全无一句”。这是由于旧式教育实行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长期得不到训练造成的。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后,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这样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长期训练下去,必将大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那么,语文教学课堂怎样才能做到变课堂为“百家争鸣”的论坛呢?

1.必须化讲为问。就是在课堂上把要讲的知识化成一个个问题提问学生或由学生互问互答。语文课新的知识点不多,基本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这样做。可以把老师要讲的内容编成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思考,然后共同探讨问题,这也是化讲为问。

2.必须让学生熟读课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熟课文,就不可能理解课文,不理解课文“争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让学生“争鸣”的前提条件是熟读课文。一方面让学生预习课文,另一方面讲课时一般要让学生当堂读(或听读)课文两遍,至少也要读一遍,个别课文要读三遍以上。

3.提出一个问题一般要有三个以上学生站起来“争鸣”。如果一个学生起来谈,没有其他学生起来争论,那不是“争鸣”,只能叫做单纯回答。如果没有学生起来回答,老师可以想些办法来调动氛围,也可作简单的串接或暗示。

4.号召学生敢于怀疑一切,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不平凡的见解。实行三欢迎:欢迎学生提出与课文作者不同的看法;欢迎学生提出与教参书编者不同的看法;欢迎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

5.无论学生的回答多么的荒谬绝伦,老师都要认真的倾听,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还要注意点头、微笑,绝不能显出不满、不耐烦的神态。学生回答得好的要加以肯定、表扬,回答得不好的也要鼓励其大胆谈自己的看法,不能说“不对”、“错了”,只能说“这是你的看法”,更不能嘲笑、挖苦、斥责,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6.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进入误区时、答非所问时、众口一词时,或者答浮游于表层不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时,教师要相机启发、点拨、诱导。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注意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旧的思维定势,要透过纷繁芜杂的现象看本质。不过回答问题要合情合理,要有根有据。还要注意经常说这句话:“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吗?”以便使学生深入“争鸣”下去。

要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做到:

1.确立语文教学也读为主而不是也“争鸣”为主原则,一个星期至少要有一节课用于课外阅读训练。“争鸣”的问题必须精练而不能过多。且对每个问题“争鸣”的时间不宜太长,既要防止因“争鸣”过久而影响学习时间,也要防止有的学生因此厌烦而导致思想开小差。

2.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由“争鸣”,否则会使胆小的学生不敢参与“争鸣”,反应迟钝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争鸣”,应该既要有自由“争鸣”,也要有计划地指名提问学生,特别是胆小和反应迟钝的学生。

3.要讲究提问艺术。例如,先提问估计回答得不太正确的学生,后估计回答得正确的学生。提问的问题繁难,估计学生答不出时,就要把一个问题化成若干个浅易的小问题或化为几个台阶来提问,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要拿过难的问题来难倒他,以免使其失去学习信心。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思维特点、上课时的情绪,注意力的变化,求知欲,表现欲提问。

4.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争鸣”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争鸣”,而是促使其深入思考,以便发现知识和训练自身思维。所以每提出一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认真思考,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作者单位:贵州省余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