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注重“过程” 感悟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过程” 感悟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隐性的东西,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或者大量的练习形成的,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自己感悟得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从隐性走向显性

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写进教材的数学概念、公式等数学知识;另一条是暗线,即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广大的教师关注的是有形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而无形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由于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学习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教材分三个小问题安排:第(1)个问题,为学生呈现一排10个方格组成的数表,分别有1至10这十个数,每次移动两个方格组成的长方形,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第(2)个问题,用三个方格组成的长方形,每次框出3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第(3)个问题,探索每次框出4个数和更多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的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大多数教师教学时能创设情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围绕问题展开对蕴涵其中的数学规律的探索。但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观察表格,寻找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上,忽略了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积累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应是我们唯一的目标。“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考虑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本节课的教学完全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统领全课,让学生观察例题图,得出框出2个数,最后一个数找不到和它对应的数,所以是九个不同的和;框出3个数,最后两个数找不到和它对应的数,所以是八个不同的和;框出4个数,最后三个数找不到和它对应的数,所以是7个不同的和……绝不能从表格中的数据去找规律,因为那样的教学最后只能是让学生背规律。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素材与活动。备课时要反复思考:创设情境的背后,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体现在哪里?探究活动的背后,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体现在哪里?提炼方法的背后,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体现在哪里?

二、从抽象走向具体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它具有普遍存在性和广泛应用性,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小学生的大脑思维方式刚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抽象思维才处于萌芽状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在学生头脑中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他才真正理解。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呢?下面是三年级《面积单位》一课中,一位老师处理认识1平方厘米的过程。

1.认

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教师介绍:这是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具单位,叫做平方厘米。

猜一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小结: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记

教师引导: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面积单位吧!(举起这个正方形)仔细看,用心记,再闭上眼睛想一想。

3.画

学生凭刚才的印象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画好后,拿出正方形对照一下,你画对了吗?画小了或画大了的改一改。

4.找

你能在身边找到1平方厘米大小的物品的面吗?

5.拼

下面让我们动手来拼一拼。拿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桌面上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反馈:怎样拼?有不同的拼法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小结:要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就要看它包含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6.估

每人从信封中取出你的邮票。先估一估这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谁估的比较接近呢?用面积量具蒙在邮票的上面量一量。

7.小结

刚才用了哪些方法来认识1平方厘米呢?

上面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认、记、画、找、拼、估”等有层次的学习活动,逐步建构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丰富数学学习的内涵。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用手操作,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引领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三、从具体走向抽象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规律来认识掌握数学知识,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体验基本数学思想。如,符合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模型思想等。下面是吴正宪老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片断。

乘法分配律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比较抽象,吴老师以耐心和智慧一步步引领着学生去探讨、发现:由“写不完”到“这个规律写不完”,再到用文字表达这个规律,用符号概括这个规律,最后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最后吴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头看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发出感慨:这么多写不完的式子,原来用一个简单的字母表示的式子就能全部概括,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吴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住学情,让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想问题,与同学讨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一种思维的方法和经验。学习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强化了符号化的思想,感悟到数学抽象概括的美。

四、从平面走向立体

数学教学是连贯的整体,也是数与形、概念与法则、知识与方法等立体的组合。教师教学时应该跳出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因为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生长,都是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过程。

例如,化归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突出。不仅有抽象问题向具体问题的转化,未知问题向已知问题的转化,还有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仅有整体向局部的转化,特殊向一般的转化,还有正面向反面的转化;不仅有数与数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还有形与形的转化等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学期都有教学内容运用了化归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化归的思想解决新问题,使化归的方法不断得到强化。这样在六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就能水到渠成。

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和大多数教师关注的还是结果,因为毕竟要面对考试。然而,没有过程性教学,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就无从谈起。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