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入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入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江南文化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主要是指江南文化中发达的审美要素以及江南人的审美生活方式。江南诗性文化具有雅致、自由、灵动、超脱的特质。国清寺因地处浙东唐诗之路重要驿站天台山,叉常为文人墨客所吟咏歌颂,因此极具江南诗性文化。本文试从国清寺的意境营造、植物造景,景观小品三个角度解析融入江南诗性文化佛寺景观,并试图将国清寺佛寺景观的审美感受运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关键词:江南诗性文化 佛寺景观 天台山国清寺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93-03

一 江南诗性文化的概念与特质

在我们的印象中,提起江南,眼前就会浮现出清澈蜿蜒的溪水缓缓流淌、男耕女织悠然生活的富饶景象;而说到诗性,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了飘逸潇洒之感,仿佛诗性天生带有空灵的特质。何为江南诗性文化?刘士林先生在《中国诗性文化》中提到江南诗性文化即是一种审美型的诗性文化,是指江南文化中发达的审美要素和江南人自由、优美、精致、浪漫的审美方式。江南生活的诗性境界贴合自然,却又能超脱一切。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的言语来说,江南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既能享受之、体验之,又能欣赏之、静观之。

江南诗性文化的独特之处源于“诗眼”,这是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自由精神。正是源于对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的思考,使得江南诗性文化升华至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的思考。从这―方面显示出江南诗性文化的灵动与超脱,这种从“诗性”到“审美”,从“生命”到“宇宙”的转向,正是江南诗性文化的特质。

本文试从天台山国清寺中的佛教景观中折射江南诗性文化其雅致、自由、灵动、超脱的特质。

二 江南诗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 江南古典园林

江南诗性文化在江南古典园林,江南民居等景观设计中多有彰显。在江南古典园林随意可见的景观小品中,一溪、一石、一廊,在青石白墙之间,树木林立其中,尽显绿意灵动。虽是小小一方天地.但江南古典园林却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感受,其设计手法多采用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旨在让人们感受到充盈在有限空间内小巧精致却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意味。看似最简单随意的搭配,却是经过巧心设计,而如此精心的设计却让人感到肆意、自在和舒适,更有一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脱俗之感。江南古典园林蕴含着江南诗性文化雅致、自由、灵动、超脱的特质。

2.2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的布局中,常常有超越权力至上的元素的存在。缓缓流淌的溪水旁,曲折的小径挨着一间间民居,依水而建的民居并不是形成规整的标准规格,而是自由地随水而动,仿佛江南民居与灵动和超脱之感交织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江南古典园林亦或是江南民居,都蕴含着江南特有的韵味,仿佛江南的―草一木,都带着江南诗性文化雅致、自由、灵动、超脱都特质。

三 江南诗性文化在佛寺景观中的体现

3.1 国清寺概况

国清寺乃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历史悠久而文化底蕴深厚。据记载,国清寺是由智者大师亲自选定寺址(五峰怀抱,双溪回澜),标p寺基,拟定殿堂式样,确立伽蓝规模,设计寺院整体规划图,遗书与晋王杨广;作为菩萨戒弟子,杨广――答应了大师的请求,并派遣司马王弘,入天台山,遵照遗旨,创建伽蓝。寺院于智者大师圆寂(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后第二年,即开皇十八年(598)初春三月开始修建,历时三年半,于仁寿元年(601)十月前竣工落成,最初名为“天台寺”,当时杨广已被册封为皇太子。大业元年(605)九月,登基后的隋炀帝杨广'便根据“寺若成,国即清”的宿缘灵瑞,御赐易名为“国清寺”。由此可见,国清寺乃是千年古刹,地位重要,千年来,为世人所吟咏赞叹。

3.2 江南诗性文化对国清寺景观形成的背景

天台山国清寺极具江南诗性文化源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文化环境。国清寺位于天台山,天台山又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何为“浙东唐诗之路”呢?这是指从古越绍兴出发,到达镜湖,再向南经过曹娥江,沿着江水前进,就到了浙东明溪剡溪,沿着溪水向上走,经过新昌的沃洲、天姥,最后到达天台山。这一路山清水秀的绮丽的风景,引发了无数过往游人的感慨激昂,从而勾勒出一路明晰的路线。

据统计,收录在《全唐诗》内的2200多位诗人中,有400多人曾游历“浙东唐诗之路”。大诗人李白、杜甫也都曾经乘舟溯剡溪而上,饱览了“山色四时碧,溪光十里清”的美景,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

正是这样一条诗人纷至沓来、充满诗情画意又飘逸着翰墨清香的“浙东唐诗之路”。天台山国清寺千年以来深受江南诗性文化的感染,其佛寺景观中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江南诗性文化的特质,雅致、自由、灵动和超脱。

3.3 江南诗性文化对国清寺景观形成的原因

国清寺极具江南诗性文化还源于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往来于天台山之际留下自己对于国清寺的吟咏歌叹。

唐代诗人刘昭禹在《冬日暮国清寺留题》写到:“天台山下寺,冬暮景如屏。树密风长在,年深像有灵。高钟疑到月,远烧欲连星。因共真僧话,心中万虑宁。”诗中提及诗人正是由于在国清寺与僧人一同交谈,致使心中万般焦虑一扫而空,平心静气,挣脱烦扰,感受忘我的境界。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国清寺》一诗中写到“十里松门国清路,饭陨石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原是海风吹瀑布。”简单的词句里,蕴含着空灵和平静。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将国清寺》写到:“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夜半还听到湍急到水流声,连在松林里石头上打坐的僧人也觉得寒冷。正因为国清寺深处深山之中,夜半清静,丝丝声音都清晰明了。

赵朴初先生在1964年《国清寺》一诗中写到:“台宗派耀东方,更有名山作道场。”在1974年他在一诗中提到:“遥知法会灵山在,重礼天台七卷经。”

有如此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的吟咏赞叹,国清寺更是广为人传,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了国清寺蕴含的江南诗性文化的特质。在国清寺内所见所闻,一石一溪水,从简单的自然风光到精心的景观设置中均让人们感受到了江南诗性文化的雅致、自由、空灵、超脱之感。

四 国清寺景观解析

4.1 意境营造

4.1.1 营造方式

国清寺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以其天台宗的美学为设计思想,同时也具有江南传统建筑与传统江南园林的风格,自隋朝以来,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朝代的繁荣兴衰。正是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国清寺越发彰显其空灵随性,同时佛寺景观中又蕴含着江南诗性文化,雅致精巧的设计布局兼具灵动超脱的精神理念。

国清寺不同于传统佛寺的建筑布局,其并非中轴线对称,而是中轴线、西轴线、东一轴线及东二轴线。这种不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佛寺中并不常见。虽不是中轴线对称,不若传统佛寺的气派和宏伟,但国清寺却给人营造了一种严肃中带有随性自由,既不失佛寺的庄重感、肃穆感,同时也有着江南诗性文化的自由超脱。

同样,国清寺有传统江南园林的营造方式但又有其特别之处。国清寺在山门之处设立照壁,一是阻挡视线,形成隔断;二是造境,使两个空间在转换之中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不同于一般佛寺的坐北朝南,国清寺独独向东开山门(图1),游人走过风干桥,出现眼前的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而是砖石照壁与葱郁树木自然交织生长的一片繁茂景象,阳光微微照耀,有斑斑影迹。这样的营造方式,正贴合了江南诗性文化的自由灵动,游人忽感―种超脱于凡尘俗事的空灵飘渺之感(图2)。

4.1.2 景观意境

国清寺在后代增设中,江南诗性文化不断融入其中。国清寺景观的意境营造具有传统江南园林的风格,寄情于景便是最常见的手法之一,这样的手法也应用于景观意境之中。

国清寺以天台宗美学的设计思想,分别以“三谛圆融”思想、“一念三千”与“净土思想”来表达景观意境,与此同时,江南诗性文化也与之相互交融。

“三谛圆融”思想讲究空、假、中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三者之间圆融无碍的本局圆融,并非由次第、纵横关系。以此思维来营造景观意境,即是实景、障景、虚景三者相互映衬转换。在景观空间上追求虚实相生的意境,“实以形见,虚以思近”。在佛寺景观中的虚景有月影、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雨声、水声、鸟声等等。

在国清寺鱼乐园的放生池旁,自由生长的植物倒影与艳丽多彩的花朵倒影交融一起,若影若现;亭子旁一侧有几株红枫、檫木、竹子等,伴着清风拂动,枝叶随意摆动,发出微微声响;同时在放生池的红枫倒影随波飘动,自有一番空灵之感;偶遇雨天,滴滴答答的雨滴落在植物叶片上,打湿了地面,境界超然,韵味悠长;这些与鱼乐园内实体的植物景观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深远意境。

一念三千是天台佛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国清寺特别之处,国清寺的景观意境强调以主体为主导,同时与客体融为一体,突出主景的孤植造景方式。

在景观意境中可将宗教的净土思想理解为一切植物都将化为尘土,即在国清寺内的植物各个部位都可用来造景,既可感受植物的废弃物如树口十、树干、花瓣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实用功能,又能让人体会到特殊的景观,如满地树叶的灰色景观效果,满地花瓣,树上与地上景观连为一体等。

这些思想理念同江南诗性文化有着相同之处,正是有着虚实相间的景观营造方式,才能有雅致灵动的景观感受,此外,满地落叶终化尘土的思想,又与江南诗性文化中高于一切的超脱之意不谋而合。

4.2 植物造景

4.2.1 植物种类选择

国清寺位于天台山之上,佛寺内植物种类繁多,且多有天台山本土植物,人们常常说的便是隋梅、唐樟、宋柏和宋藤;其他乡土树种包括青冈、苦槠、柑橘树等;与宗教文化有关的植物种类包括柏木、银杏、栀子花、荷花、竹子、桂花、睡莲、芭蕉等。国清寺内景观植物种类的不同选择,都体现了江南诗性文化的特质。当游人一进入佛寺后,印入眼帘的便是交织生长、郁郁葱葱的竹林笼罩下的青石夹道,前方的庙宇被绿色竹枝半遮半掩,显得尤为庄重和磅礴。走近庙宇,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巍峨耸立,彰显了佛寺的年代久远以及宗教思想的博大精深。此处景观中,既有随意交织生长的竹子兼有挺拔的银杏树,两者看似无意的搭配中,蕴含了江南诗性文化的雅致、自由、灵动和超脱。

4.2.2 植物配置形式

国清寺植物的配置形式多样,从对植、群植、孤植等方式中体会江南诗性文化的特质。在进入大雄宝殿前,经过几级石阶,两旁是群落灌木荚迷和黄杨,通过群植的方式,加强了石阶两旁景观植物的层次感,使得景观空间层次丰富,即使是小小的石阶之上,都是一幅雅致的景观画面。拾级而上,两棵古朴挺拔的柏树以对植的配置形式出现在眼前,四周是对称的植物配置形式,突出佛寺的庄严静谧;阳光照耀,在地面上折射出植物的层层阴影,更加衬托出了古寺的祥和与超脱之感。转而进入以孤植而最为有名的隋梅观赏区,国清寺的隋梅通过孤植的方式越发体现出古寺的沧桑与时代变革,与此同时,也凸显了古树郁郁,繁茂自由生长之态,江南诗性文化的灵动、自由与超脱也得以体会。

4.3 景观小品

天台山国清寺四面环山而依山建造,佛寺内景观植物与路面铺装相互映衬;利用路面铺装的纹理效果,以搭配各类植物,来凸显蕴含江南诗性文化的佛寺景观其祥瑞平和、自由超脱之感。

国清寺内路面铺装有着江南传统园林的铺装艺术,考虑到天台山地理环境和地势条件,佛寺又有着特殊的建筑风格和空间类型,不能与江南传统园林一样将佛寺路面铺装设计的过度繁复和细致入微。因而国清寺对于铺装纹理的设计,形成一种雅致却不繁复,灵动又庄重的佛寺景观。

国清寺内路面铺装以青石为主,辅以鹅卵石、灌木草坪等等,大块青石铺装主要在寺庙开场地区,形成寺庙朴实大方的庄重之感兼有江南诗性文化随性自在的超脱之感;而鹅卵石、灌木草坪等铺装则主要运用在景观植物附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表现出景观植物自由生长的自由灵动之感。

弥勒殿前的路面铺装的正中间为大块青石叠加,两侧为鹅卵石铺装,小块鹅卵石有规律地依次排序;鹅卵石铺装旁又是青石叠加,但此次青石是中间大块青石的一半,最里面则是泥石混合,间隙着还有一些小灌木;拾级而上,同样以大片青石为主,中轴线依旧是青石叠加,次之辅以鹅卵石,此番鹅卵石排布较之台阶下的道路又有不同(图3),其中间有一列完整细小的直线状排列的鹅卵石,其他鹅卵石依次绕此轴形成圆圈状,在鹅卵石旁为大片青石叠加,靠近建筑部分以鹅卵石与些许灌木组合而成铺装,贴合建筑部分大块鹅卵石与泥石混合,并低于水平线l-2cm。(图4)大块青石叠加可以彰显佛寺气势宏伟而朴实简单,圆润的鹅卵石铺装夹杂其中,有了动感,仿佛平淡素色中添加了一抹红,从中感受到了江南诗性文化的灵动和自由;灌木与泥石的存在,表现出了自然生物的有机结合,彰显国清寺其江南诗性文化中的自然超脱。

国清寺内的铺装或规则、或随意、或简单、或细致、或光滑、或粗糙,但正是种种不同的组合,才体会了国清寺庄严静谧却不失自然随性之感。

国清寺历史悠久又极负盛名,即便如此有名,却依然拥有其最初的平淡质朴,带着青苔的屋檐、有些破损的墙角、偶有脱略的墙体颜料,都是国清寺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透过窗门看远处繁茂的景物,一片欣欣向荣,这就体现了江南诗性文化中雅致自由、灵动超脱的审美感受。五总结与展望

江南诗性文化是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自由的思维精神以及生命轮回的思考,在国清寺这一典型江南诗性文化的佛教景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随心随性的自由精神、超脱于世的深远意境以及独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更有着佛教景观特有的宗教内涵,简和却深邃隽永、亦真亦幻,灵动飘逸。

本文希望通过江南诗性文化在佛教景观中的呈现来让读者更多了解江南诗性文化,同时也希望能以此借鉴于现代景观设计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雅致自由、灵动和超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