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轼的乐天情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轼的乐天情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生横遭变故,对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穷且益坚的坚毅精神和老庄顺从自然之道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一切苦难,消解生活中遭遇的痛苦,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乐天情怀

【关键词】诗人;苏轼;乐天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从21岁出川进京后走上仕途,政绩卓著,到乌台诗案后,屡遭贬谪,人生磨难重重,但挫折并没有压垮苏轼,这恐怕要得益于苏轼的乐天情怀。

苏轼的一生,儒道佛三家对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弟弟苏辙曾这样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由此可见,这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正是这三种思想的影响,才使苏轼在入仕后能够意气风发,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在遭遇挫折时,能够旷达自适,坦然面对命运强加给自己的痛苦和磨难,充满了乐天情怀。

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不得已,他自请外调。人生初遇挫折,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这时的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在外任时他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斐然。

与他的人生相映的是他的作品的豪迈之气。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锦,朝露。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词中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更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稍后在密州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显而易见。

在人生路上,苏轼虽然也遭遇了坎坷,但总的来说,这时的他生活安定,仕途也较为顺利。然而就在正值壮年的苏轼想要大济苍生,一展宏图之时却大难临头。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45岁那年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他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在《西江月》中他这样写道:“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他还先后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表现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苏轼的乐天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晚年更是被一贬再贬,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正如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在荒远的海南,他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从儋州遇赦北归时,他作诗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宽阔胸怀。由此不难看出,在垂暮之年,苏轼也能够始终保持着乐天情怀。

人生横遭变故,对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穷且益坚的坚毅精神和老庄顺从自然之道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一切苦难,消解生活中遭遇的痛苦,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乐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