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批评孩子毁东西,会不会扼杀探索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批评孩子毁东西,会不会扼杀探索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总听到有人这样告诫家长:孩子毁坏了东西,绝对不能批评,因为人家那是在“探索”“研究”。如果训孩子,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乍一听,有道理;细琢磨,不对劲。

孩子毁坏东西,有时是好奇,但并不都是

好好的一本书,“刺啦”一下给撕了;好好的一个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好好的一个娃娃,大卸八块,身首异处。孩子小时候,这种事很常见。

没错,有时候孩子是好奇。撕书,是想看看书本牢固不牢固,听听撕扯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拆玩具,是想看看玩具为什么能哒哒地响,玩具娃娃为什么能叫唤。这种好奇心很可贵,应当珍惜,必须保护。

但有时候,孩子毁东西可不是好奇。可能是大人拒绝了孩子的要求,限制了孩子行为,引起孩子的不满。孩子又说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占绝对强势,孩子占绝对弱势,“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用摔打、毁坏东西的方式发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

有一次,我三岁的孙女非要玩她妈妈的手机,播放手机里的音乐。妈妈不让玩,孙女哇哇大哭,妈妈还是坚持不让她玩,孙女抄起身边的一个玩具,狠狠地摔到墙上。这,可就得管管了,必须批评这种损毁玩具的行为,要求不再重犯。

以“破坏为能事”也要批评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很想弄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他会找那种自己能独立干,并且会马上出现效果的事来干,至于这种事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他还想不了那么多,他不会像大人一样明白一个东西被破坏后有多可惜,破坏后还能不能恢复原状。而且,“破坏”比“建设”更能让孩子获得痛和满足感。有时候,孩子会以自己的破坏行为“为能事”,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干”。

有一次,我在书房看报纸,孙女独自在客厅里玩娃娃。突然,她大声喊我过去。我一看,她把几个娃娃的胳膊、腿、头全都拆了下来,沙发上、茶几上、地上,到处都是。她手舞足蹈着哈哈大笑。我假装生气地说:“这样不可以!”

这是有意破坏,得批评教育。

“无意性的破坏”提醒一下

有的时候,孩子毁坏东西是无意的,因为年龄小,肌体活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判断力、注意力和控制力还差点儿,做不到得心应手。心里想拿什么东西,手不听话,东西就掉地上摔坏了。

也有时候,因为孩子动作无逻辑,不经意失手,这不是粗心,而是练得少了,所以不能简单责怪,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肯定“主流”,同时指出错误

即便孩子毁坏了东西真的是为了探索研究,也要在肯定他爱钻研的同时,对毁坏东西的举动稍稍说一下。

批评不是简单训斥,全盘否定,而是只对做得不对的地方批评,同时表扬人家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孩子才能分清是非、善恶、曲直、对错。

有人担心,一批评就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给扼杀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其实只要讲究方式方法,分寸得当,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会保护得妥妥的。孩子又不傻,全看家长怎么说了。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通过“解剖”物件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些破旧的、无用的物件,引导着孩子拆卸、组装。通过拆卸和组装这样一整套完整的“工序”,才能使孩子知道组成物件的零件是什么,各自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如何组装在一起,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等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孩子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当年,小爱迪生拆了家里的闹钟,父亲也不是拍手叫好、撒手不管的,而是耐心讲解,并指导他重新将闹钟组装好,爱迪生才既学到了东西,又爱上了钻研。

培养探索精神,不能以牺牲道德品质为代价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为代价。

孩子毁坏了东西,若不指正,孩子习以为常,以非为是,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毛病,再重新纠正恐怕很难。

孩子毁坏东西,在任何情况绝对不能进行批评,这种说法太绝对化、简单化。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一件事分两面说,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指正,做到赏罚分明。

我们培养孩子的一种能力和品质的时候,应当全面考虑,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