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装饰理论中的格式塔与秩序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装饰理论中的格式塔与秩序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贡布里希与阿恩海姆的设计知觉理论有着相反相成的关系,厘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十分必要。格式塔心理学提倡在完全清晰地、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艺术作品做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它是进行装饰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贡布里希明确反对单一的“格式塔”在所有的历史状况下都是有效的这种说法,秩序感的概念成功地规避了这种整体论的倾向,从而使知觉心理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工具真正在装饰理论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格式塔 秩序感 “纯真之眼” 知觉形式

20世纪初期,西方重要的心理学学派诸如行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纷纷出现并广泛介入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其中如李格尔、贡布里希、阿恩海姆、沃尔夫林等艺术理论家都曾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

其中,以阿恩海姆(Rudolf Amheim1904―2006)为代表的格式塔理论和贡布里希(Sir Ernst H.Gombrich1909-2001)的秩序感概念在装饰理论研究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将美学思想中的知觉心理学成果运用到装饰艺术研究中成功范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文拟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剖析,完整呈现它们在装饰理论中的前后衔接关系。

一、格式塔理论

1、视觉形象应该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模式,对装饰设计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在观看时眼、脑是共同作用的,不是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的状态,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2、每一个格式塔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觉形式”

作为格式塔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阿恩海姆,他以“格式塔(完形)理论”作为理论支柱。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的趋向,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视觉式样的“图――底关系”、“平衡图式”、“结构骨架”和“心物同构”。实现了知觉心理学在设计理论中的成功嫁接。

阿恩海姆认为:每一个格式塔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觉形式”(知觉式样),其中体现着主观的参与。当人们一旦习惯了对基本格式塔的心理感受。正所谓“熟视无睹”,它也就会逐渐失去原有的舒服感。不再能够引起任何刺激。对知觉毫无意义,于是对一个稍为复杂的格式塔结构的需求就会产生。如此反复,各种复杂的格式塔结构也就不断产生出来。格式塔结构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伴随着对心理刺激性的加强,而心理接受能力的加强,又反过来会要求更复杂的知觉形式。

阿恩海姆认为一旦艺术家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也就会自觉地使形式复杂。有意使知觉受阻。创造出富有意味的结构。以求表现出更多的刺激性,让观者获得复杂的心理感受。装饰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自然中的实际形式转变成富有意义和表现力的知觉形式。因此,一部装饰艺术史,其实也就是格式塔即知觉形式发展的历史,即知觉形式(格式塔)不断复杂化的历史。

二、秩序感概念

1、“预先匹配”或“秩序感”

贡布里希在其著作《秩序感》第二版序言中写有这样的句子:。大胆地说,我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本书的副标题中宣布的‘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建立和检验主标题中宣称的理论: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

贡布里希强调:“有机体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发展了一种秩序感。这不仅因为它们的环境在总体上是有序的。而且因为知觉活动需要一个框架,以作为从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这种“框架”是一种内在的预测功能,也即他所说的“预先匹配”或“秩序感”。

关于“预先匹配”或“秩序感”的解释,贡布里希是这样说的:“所谓‘预先匹配’就是要形成能够支配我们的预测的内在模式:”又说:“我把这种内在的预测功能叫做秩序感”。其实,“预测的内在模式”与“内在的预测功能”意思相近,“预先匹配”指的就是在知觉活动中的“秩序感”。在贡布里希看来。人的“秩序感”是在其长期的为生存而斗争的进展中发展起来的。在艺术创作或鉴赏的知觉活动中,“秩序感”也遵循“先制作后匹配”的原则。也就是说,先制作最简单的图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图式进行修正和矫正,使其由简单趋向复杂,这种解释很好地呈现了装饰设计发展变化的深层动机。

3、预期到的就是“多余的”

无规则图案组合比规则图案组合更加丰富,但却让人无法完全把握或记忆,我们应如何去评价它?贡布里希运用信息论观点对这样的现象做了合理的理论分析:“在信息传递技术中,信息量的大小是根据意外程度的高低来衡量的。……预期到的就是‘多余的’。”“不管我们如何去分析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差异,最终我们必须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即审美来自于对某种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简单的图案难于吸引人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这就是为什么很容易被感知的图案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

三、秩序感对格式塔的扬弃

格式塔和秩序感一致反对当时流行的“纯真之眼”的理念,贡布里希更在充分肯定格式塔心理学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两个错误的基础命题加以批判,与此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装饰理论体系。

1、认同:反对“纯真之眼”的理念

时值贡布里希著书之时,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就明确地指出人脑存在着这样一种神经机制,即优先选择某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直线、圆形等等――作为认知对象,或者说。人的认知行为偏爱简单秩序。这个观点直接与“纯真之眼”的观点相对立,因为格式塔认定人脑并非白板,而是具有某些内在的特性。

“纯真之眼”认为要真正再现现实,就要摒弃先入之见,恢复“纯真”的视觉。这个理论与贡布里希的“秩序感”概念也是尖锐对立的。贡布里希曾反驳说:“……一双无偏见的眼睛的假定就立论于空中楼阁。组织事物是活着的生物体的基本任务。因为格言说得好。哪里有生命,哪里就不仅有希望,还有恐惧、猜测和预测,这些功能通过检验、变形、再检验,对传入信息进行分类和赋形。那纯真之眼是编造的神话。”当艺术家用眼睛去观察的时候。他的观察,必定是充满着各种预期的。也就是贡布里希说的希望、猜测和预测。

贡布里希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秩序感的概念,并称“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根源于人类的遗传之中。”他的这种假设类似于格式塔理论,当然也有着明显的超越。

2、质疑之一:“格式塔”的简单化趋势

格式塔认为人类的知觉活动有一种“简化”的倾向,喜欢简约完美的形式,“凡是被感知为最简单的形状,也就是最基本的形状”。这就是最基本的格式塔结构。一个简约的格式塔呈现于眼前,知觉活动不会受阻,就会感到舒服:但若是一个残缺的图形呈现在前,就会引起紧张和憋闷,直到在知觉中建构起格式塔结构,才会归于松弛与顺畅。

贡布里希在他《秩序感》的1984年第2版序言中就明确提及了这一点:“格式塔理论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的趋向,而我对事实的解释(受波普尔哲学和信息理论技术的影响)使我做出了极为不同的强调。”贡布里希的具体论述不仅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批判。同时也包括了自己的理论建设――秩序感的存在、生成和认识。

贡布里希反驳格式塔理论中的下述基础命题:人脑内置着某种装置或机制。能接收和解释规则的几何图形。这种大胆的猜想不仅一直得不到现代脑生理学研究的支持,也与更有说明力的波普尔的理论榫眼不合。贡布里希认为。与其说人脑具有某种天生的机制,不如说人在认知的时候,是以最简单的假设开始的,并逐步在尝试和反驳中逼近现实的复杂情况。

3、质疑之二:格式塔认为“秩序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

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基础命题。即“秩序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贡布里希也提出了异议。他通过实例得出结论,过分严谨的秩序和过分的混乱一样都让人无法进行较好的认知活动,贡布里希认为。正是视觉的中断――例如突然的断裂、跳跃、反常等等一才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

人在认知的时候会产生出许多猜想,贡布里希将之称为“预先匹配”:“……‘预先匹配’强调了反应所具有的假设性特性。如果预期的情况发生了。那么‘预先匹配’就成了自动的过程,我们便不会去注意它。如果预期的情况没有发生,这就叫‘匹配错误’。‘匹配’错误会使人惊醒……”这就是秩序感的焦点转移之源。

小结

格式塔心理学提倡在完全清晰地、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艺术作品做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它是进行装饰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不过同时这种手段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即将对个体或单独现象的解释扩展到装饰艺术史中的更大的群体、运动和时期,这也正是贡布里希担心的地方,他明确反对单一的“格式塔”在所有的历史状况下都是有效的这种说法,秩序感的概念成功地规避了这种整体论的倾向,从而使知觉心理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工具真正在装饰理论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这点而言,贡布里希的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