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编织艺术于当代生活之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编织艺术于当代生活之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于我们来讲是最古老的文化。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急速发展的当代,民间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淘洗下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浓厚民俗风怀。出于对民俗文化的眷恋和热爱,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编织艺术作为传统手工艺术其中一部分,更应如此。

关键词:传统;编织艺术;当代生活

一、编织艺术的源起

中国植物编织工艺起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两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有苇、竹、草等类的编织物。

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得到启示,发明了渔网。他教人们结网捕鱼,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他也被后世供奉为神灵。伏羲编织的渔网不难想象应该是简陋的,材料无非就是野草、藤蔓之类的。传说中的有巢氏,据说也是由原先的穴居,后来受到鸟巢的启示,以树枝草藤之类编筑成类似鸟巢的住所。这种看似简陋的曹方却有许多合理之处,其中的草藤编结自然已大为进步。在北方,这种以草藤编结、以泥土拌和草料筑成围墙的房屋,也常常用来储藏物品或看瓜房。

据大量考古资料所证,我们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懂得利用草或藤制作成绳子,用骨针把树叶和草丝缝制成遮羞的衣物。

由此可见我国编织工艺品的历史得益于物产丰富的中华大地,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为了生存,就地取材,通过不断的实践,选择利用自然界中生长的各种植物,编织出各种生存所需的器物。

二、编织物的分类及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认识的深化,劳动人民创造出许多编织技法和原材料加工技术,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根据这些,对于编织物品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分类。我们将之分为草编、藤编、棕编、麻编四大类。

(一)草编织物的材料及特点

草编主要产地是浙江、河南、山东等地。浙江慈溪长河草编历史悠久,有“草编之乡”的美誉,制造金丝草帽,河南草编,相传由山东莱州传入河南。湖南临武龙须草席,相传在唐代即有侍臣向杨贵妃进献龙须草席解热消汗。

草编主要利用各种草茎、麦秸为材料,包括麦秸、黄草、狼琊草、蒲草、席草等。著名的草编有浙江金丝草编、山东河南的麦草编、广东黄草编、湖南龙须草、台湾地区的草编等。

麦草编的原料主要是麦秸,包括麦草下节和第二节;前者莛长,用量最多;后者莛短,用量较少。麦草的加工主要包括:取莛,将草莛从麦秸的叶鞘内取出;劈草,用刀将草莛劈削成宽窄不等的细条。麦秸编织的草帽辫最为著名。

草帽不仅用来遮阳防晒,还常常是时装设计的一部分是人们美化自身的饰物。草帽大体分为手工盒机制两大类。其中手工草帽历史悠久,工艺细致多样,图案纹理精巧美观。草帽选料有席草、咸草、剑麻、棕榈叶、蕉麻,以及北方的玉米皮、高粱秸等。草帽是山东青岛的传统产品,分为手编帽、手串帽、机钉帽三类,其中有草帽辫做成的手工草帽最具特色,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手工制成的草帽制品,美观大方且结实耐用。浙江台州海门的麻帽编织精细,质地细密均匀,色泽鲜亮,解放后海门的草帽编织迅速发展,品种由以前单一的西式女帽发展成黄麻帽、剑麻帽、绳帽等。

(二)藤编织物的材料及特点

藤编制品大概有5000多个花样品种,其中藤编主要分为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等四大类。藤编主要以藤类植物的茎秆表皮和芯作为原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和实用品。

广东是我国藤编的主要产地之一,唐代,广东琼山等地人们以野鹿藤编织成帘幕,有的还编有花卉鱼虫、禽鸟等图案,工艺精细。开元至元丰三年间,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嘉庆十九年后,广东开始用印度尼西亚产的藤料加工席、椅、垫等简单的藤制品。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道:“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五羊汾水之肆,衣食于藤,盖多于果布也。”范瑞昂的《粤中见闻》也说道:“粤中之藤为席、为盘,为屏风、盔甲之属,其用甚奢。粤中藤货岁中售于天下者,亦不少也。”可见,至清朝时,广东的藤制品已经闻名全国了。

其实早在氏族社会时,人们已经利用藤编制作防护器具,如防护头部的胄和防护身体的甲。战国时期楚地藤制长矛类兵器就已经相当先进。由此可见,藤编不仅是生产实用品的好材料更是生产战争用具的神奇器材。

韧性强、富有弹性、耐折、纤维拉长是藤材的最大特点。此外,藤编须经过打腾、拣藤、洗藤、晒藤、拗藤,及拉刨、漂白、染色、编制、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藤编制品的色彩大都采用藤材本身原有的色彩,多以浅黄色、白色和象牙色为主,偶尔也会配以咖啡色或棕色,以突显典雅大方。

(三)棕编织物的材料及特点

棕编工艺主要产于长江流域的南部地区,其中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地区的棕编最负盛名。棕编主要以棕榈叶为材料而制作的工艺品,因其选材较精又比较多产,能够在不同季节生产各种不同实用生活用品而广受欢迎。

四川城都的新繁棕编最为著名。新繁棕编精巧细致、朴素大方,富有浓厚的民间特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至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专门行业。新繁棕编的编织工艺因品种而异。如,提包经常用“胡椒眼”,即将经线等距离交叉排列成菱形,然后用两根纬线在菱形四角交叉处编织。新繁的棕编制品以其精巧细致、朴素大方、色彩明快,和浓郁的民间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是当地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上被誉为“四川草”,深受国外消费者欢迎。

棕编工艺品种类繁多,总体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但最负盛名也广为人知的便是蓑衣。《诗经》的《小雅・无羊》中提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传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身,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下毛棕将其编制成蓑衣,并且穿着蓑衣接受百姓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都会披上它,一来避雨,而来防止凶兽攻击。由此可见人们使用棕编制品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四)麻编织物的材料及特点

麻编是以大麻类植物的叶子或者茎秆的表皮为原料制作的工艺品。从《诗经》的《国风・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歌中我们了解到,在西周时期已经有麻类植物种植。这类植物韧性很强,加工后可以织布或者是揉搓成线绳,也可以编织成鞋子和帽子等其他生活用品。

古时,人们大多把麻加工成线,再用麻线纺织成布来制作成麻料衣物或者直接用麻线编织成帽子、鞋子等其他工艺品。由于麻编制品具有防潮、吸汗、凉爽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清代以后,麻编工艺品的产地主要聚集于浙江一带,黄岩、温岭、宁波、上海等地都是远近闻名的麻编制品主要产地。其中浙江台州以麻编产品为主,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随着编织技术的进步和式营销费者需求的变化,台州的麻编又发展出了麻鞋、麻袋、麻地毯、门帘、屏风、吊床等品种,其中以麻地毯最具特色。台州的麻地毯由黄麻织成,其中最具有台州特色的便是钩针麻地毯,它通过地毯表面修剪处所产生的相对整洁光滑与未整剪处呈珠粒状相对粗糙两种质感和肌理的对比,产生了丰富的色彩明度和层次变化,大大增强了整体艺术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回归自然向往以及对高质量生活最求日益迫切,编织工艺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

此外,编织物品还包括盘、盒、娄、帘等不同种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尽其用。这都说明展示了编织技艺的广泛和实用性。(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