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蚝壳厝: 取法自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蚝壳厝: 取法自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y浦村的住宅区大部分位于y浦路、海华路与丰海路之间。各个时代的建筑在这里相互为邻,妈祖庙及其他大小宫庙,各姓氏的祖厝、宗第错杂当中,狭窄的巷道里总少不了来往村民的身影,这当中有插花挂篓的y浦女佝偻的身影,也有骑着电瓶车的后生。蚝壳厝古民居群相对集中在妈祖庙的周边,近些年来的拆拆建建,使得原有的八十多座蚝壳厝,只剩二十余座。当我问起这些出自何人之手,黄章棍告诉我,蚝壳厝的建造者非本村人士,一直以来,y浦村起厝都需从邻村聘请工匠。

如今住在城里的杨师傅,本是邻村东梅人。1952年出生的他,读书时恰好赶上,此后学业中断,便开始跟着村里的大师傅学起了盖房,师成之后,与比自己年幼十岁的小舅子搭伙,从事建筑行业至今。杨师傅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工匠收入微薄,分工也没有那么细致,木作、泥水通常由同一人完成。由于杨师傅砌蚝壳的手艺在周边村落小有名气,2015年y浦妈祖庙的重修工程,他也应邀参与到其中。

重建后的妈祖庙占地面积大为扩展,看上去也更加气势恢宏。杨师傅带我们绕到庙宇后壁的一块蚝壳堵前说道,这块约有10平米见方的蚝壳堵,耗费了他七八天的工时与上千块大牡蛎壳,施工时他还大病一场。抚摸着蚝壳的杨师傅顿了顿,显得有些不善言辞,但到底还是高兴有人专门要听组砌蚝壳的工艺,又不无自豪地说起,组砌蚝壳是一项颇有些讲究的活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时常为了挑选一块合适的蚝壳,丢丢捡捡花费不少时间。“砌墙时,应把壳的凸起面朝上,倾斜插入泥中” 杨师傅双手交叠的比划着,“而不是垂直的堆叠,因为略带倾斜的角度才利于排水,整体视觉效果也更为美观。”

附近一带的村落地势平坦没有什么山岭,旧时石料需从外村购买,或是靠炸岛礁来获取。为节省工钱,村民通常会选择质地坚固又价格低廉的蚝壳作为一部分的建材,那时候一担一百多斤的蚝壳,也不过八毛钱。杨师傅告诉我,在y浦,除了妈祖庙,靠近村落的陈氏宗祠,也是他的作品。在我的恳求之下,他领着我们走进了蚝壳厝古民居深处。

村内保留下来的蚝壳厝多已无人居住,据说早年厝内也接过电,但村民还是更乐于住进现代化的楼房。行走过程中,我发现年代久远的蚝壳厝,通常开间较为低矮,版筑墙的墙体内有大量蚝壳,而较为晚近的屋子,则多将蚝壳用作墙面装饰,如山墙、身堵、对看堵等局部位置。

闽南传统民居,以红砖大厝为代表,一向给人以色彩浓重明艳的印象。y浦人取法自然、因材施用,利用近海随处可得的蚝壳组砌墙面,佐以装饰。经海浪冲刷与雨水反复洗练的蚝壳,微微带有珍珠般光泽,与y浦女头上飘舞的红头巾,泉州湾的湛蓝海水,唱和相应,呈现出一派自然质朴的海风海韵。此外,肌理丰富的蚝壳堵与平滑规整的条石,也在细节的强烈比照中,获得一种整体上的和谐。

在这次的走村过程中,我们所见的y浦,是一个充满了动态观感的渔村。村民的特殊装束与村内奇趣的古建筑群落,三番五次为外界关注报道,甚至被神秘化为异族。但假使我们冷静的回顾其历史,观察其民间信俗、生活习性、建筑格局,就会发现y浦与其他闽南村落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是,它保留下更多被历史掩盖,被我们生疏的文化与传统。至于外界对y浦的种种猜测乃至误读,我们不妨将其视作民众对泉州辉煌海交史的记忆与想象,同样,也是对这座见证过刺桐港风光无限的村落的浮想。

此外,我们还听到了古老渔村在被城市化进程逼迫到角落时的一声叹息。棚户区改造公文下达后,y浦村民向政府提出了抗议,表示自己的居所并非棚户。

也许在若干年后,当我们对着博物馆内的“冻结式”陈列品,致力于恢复传统与重塑历史人文景观时,才会有所反省。对待那些曾吸取了时代的能量和先祖热血的传统村落,应该多一些合理有益的考虑与规划,将一代代拥有者花费的心思保留下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