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关于战争的图片)

从以上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的发动者及其追随者。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斯巴……》通过一个参战的法西斯伤兵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本相。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

二、展示目标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鉴赏细节描写,把握主旨。

2.引发我们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的热情。

三、整体感知

人物:“我”(一名中学生,一名受伤的德国士兵)

环境: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受伤被送到战地医院后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

四、研习文本

1.研习文本,找出学校和“我”的变化。(方法:独立、快速阅读文本,并用红笔在文中勾画)

2.分析学校和“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方法:在学习小组组长带领下,内部交流。然后组内推举一位小组发言人表达本小组见解)

学生研讨展示:

1.学校的变化

(1)名字

托马斯中学——阿道夫·希特勒中学

(2)性质

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第44页第14段),可以看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3)布置

①多了阵亡将士纪念碑(第45页第36段)

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语气之中隐含着对于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②少了十字架(第49页第46段)

依旧清晰的十字印痕就是对法西斯剥夺和平制造战争罪恶的明证,这一处细节描写极具讽刺性。

小结: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通过细节暗示了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学校里到处都是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揭示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和战争对文明的摧毁。

2.“我”的变化

(1)身体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我”由一个美术班的学生成了一个四肢三残的伤兵(第50页第52段),“我”失声呼叫恰是极度痛苦的外现。炸弹炸毁的不仅是“我”的身体,更是“我”的未来、“我”的青春、“我”的梦想。

(2)心理

(心理细节描写如第47页第35段)小说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细节描写第45页第16段“多哥万岁”、第50页第49、50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手迹)让我盲目走上战场,“我”被异化为战争狂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军国主义教育扭曲了“我”的人性,吞噬了“我”的灵魂。

(3)生活

从一个在学校过着平静正常生活的学生到一个盲目参战受到重创归来的士兵,“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结尾“我”对牛奶的呼唤(第50页第53段),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我”既认出了比尔格勒,也已经觉悟了,悲惨的现实让我怀念往日和平的生活。

小结:“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地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我”去的,“我”被狠狠地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希特勒曾说:“全世界在这代青年面前都要骇得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既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里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

(多媒体展示德国的纳粹教育和日本军国教育的资料和图片)

五、拓展延伸

1.思考战争(多媒体展示资料)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

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教师补充)二战期间一位失去了儿子的母亲为她战死的儿子写下了这样一句墓志铭:“你走了,国家失去的仅仅是一个士兵,但是我失去的却是整个世界。”

2.祈祷和平

今天,现在,枪声还在不断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来。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我们对和平的祈祷。(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诵读自己的祈祷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为世界上战火纷飞的地区祈祷

不让制造战争的罪恶肆虐霸道

为世界上刀光剑影的战场祈祷

不让无辜的人民鲜血染红波涛

为世界上硝烟弥漫的城市祈祷

不让宏伟的楼宇顷刻被炸倾倒

为全人类永久的和平虔诚祈祷

让和平鸽代替导弹在蓝天舞蹈

六、收束全文

同学们,请让我们铭记“战争同毁灭,和平共繁荣”,一起拯救世界!(多媒体播放迈克尔的《拯救世界》)

七、作业布置

比较阅读《一个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反思

——从“变”中看主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内视角叙事的典范作品。内视角又称“限知视角”。指作者不出面,让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充当事件、生活场景以及故事情节的目击者和叙述者。它的最大特色是叙述者就等于人物,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小说以“我”的内心独白展开情节,让我们一睹内视角叙事的美学魅力。而且,我们平时读到的反战作品一般是从正义阵营方面写的,而本课却是从敌对阵营的一个可怜的学生战士的角度来揭示战争的罪恶的。这都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难以按照小说三要素一一分析,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所以,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阅读和理解这两个方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技能和素养之一,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手段。为了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文本充分阅读,于是我设计了分析探讨“我”和学校的变化、变化说明了什么(主旨)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更好地认识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挖掘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鉴赏这篇小说。同时我们还要纵深思考:如何避免战争?如何关心时事、关心世界和平发展?因而设计了“祈祷和平”这一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全面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小说阅读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诸如小说的题目、小说的要素、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表达等,从而掌握阅读小说的一些方法。实际教学中,我觉得这个目标定位和教学设计是比较正确的,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两个教学目标完成较好。一个“变”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好地带动了对全文的解读。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学生透过“变”的现象看到了本质,深刻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流血、牺牲、财富损失,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和心灵的戕害。学生能够把现实中的我(自己)和小说中的“我”、三个月前的“我”和三个月后的“我”进行比较,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看到战争对“我”的双重摧残和“我”的悲剧性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并且,还能将一般学校与小说中的“学校”、三个月前的“学校”与三个月后的“学校”进行比较,真正理解了小说反复描写环境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通过阅读交流,学生思考得很深入,有许多发现是我没想到的。比如,在探究学校的变化时,学生甚至想到学校氛围的变化,“以前是温馨平静的,而现在却因为战争变得不文明甚至有了邪恶的感觉”,这是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的结果。再如,学生从学校多了纪念碑中,能够准确形象地使用“廉价”一词,看到牺牲生命的毫无意义和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在分析“我”的变化时,学生想得更多,“我”的身体、“我”的生活、“我”的心灵,可谓面面俱到。而且,学生以他们的智慧和精彩深深感染了我。另外,我制作的课件也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开头的几组图片创设了情景,渲染了氛围,效果不错。中间插入的德国纳粹主义教育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的图片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深化了学生对战争的认识。结尾的《拯救世界》掀起了高潮,又很切合“祈祷和平”这一主题,学生学得非常投入。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课堂氛围不错。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整个课堂的读书声少了点。虽然这篇小说篇幅比较长,但也应该再让学生充分阅读。还有,在设计写作训练“写下你对和平的祈祷”这一环节时,时间不够充裕,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太少,应该让写作这个环节处理得再到位一些。应该让学生展示才华胜过一切教学预设,真正让学生做主。以上不足,都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应努力解决的。除了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对小说教学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思考了今后小说教学的策略。

一是启悟策略。促进学生深刻体验情感、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入手,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启发感悟时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内心体验,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品读策略。帮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感悟美,品读对象可以是人物语言,也可以是动作细节,只要注意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创作常识教给学生或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人物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就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精巧之处;只要注意引导品味语言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意义和张力,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是对话策略。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行为中,无形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形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小说的对话经常是问答与讨论(有别于诗歌的诵读、散文的品味那样的对话),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行为被引入小说教学,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学生自由充实地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更加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