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齐家玉器是我国古玉文化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齐家玉器是我国古玉文化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华夏文明诞生之间重要的文化形态,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而这一文化也正是后来炎黄一系先周文化的源头,因而可以说是孕育、奠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

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阔,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洮河与湟水流域为中心,东起今陕西省西部,西至河西走廊及青海东部,北到内蒙古西南部及宁夏南部,南抵甘肃陇南白龙江流域,地跨甘、青、宁、陕、蒙5省区,南北600余公里,东西长达1000多公里,至今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4200年前,下限可到距今3800~3700年前。齐家文化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业也相当发达,狩猎亦占一定比重。虽然彩陶烧制似渐冷落,但技术却大有长进,火候高、质地硬、造型美。已掌握慢轮修整技术,器形浑圆精美,纹饰朴拙洗练,故深得藏家喜爱。当时已有了冶铜业,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等遗址出土的铜器达100余件,有刀、锥、凿、匕、斧、矛、镞、钻头、环、钏、镜等,质地有红铜、青铜等,并开始注意纹饰及造型,有些堪称原始艺术品。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谈到齐家文化出土的青铜器时说:“看来,要寻求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甘肃乃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青铜时代的发端在甘肃,金属材料的出现无疑将促进或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当青铜器皿逐步取代陶制品登上神坛时,中华文明便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齐家文化向青铜时代迈步的进程中,在石器工具日渐冷落时,却将玉器制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齐家文化玉器所携带的远古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寻古今宗教文化传承的窗口。

承前启后 流风中土

从属于齐家文化所出土的石器和玉器来看,其早期制作工艺及风格与其前的马家窑文化差别不大,后者显然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齐家文化玉器直接继承了马家窑文化,器类有了极大的丰富。除马家窑文化的玉器斧、铲、凿、刀和一些动物形象的制品外,到齐家文化时就已经发展为十分庞杂的系列,从璧、琮、斧、刀、铲、锛、璜、凿、环、瑗、牙璋、圭、戈、璇玑到各类动物,还有很多异型器等,品种达20多种。已明显地呈现出由实用器具向礼器佩饰等蕴涵宗教文化功能转变的趋势,同时有些器物或纹饰等也已受到西方异域文化的浸染。

在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宗教日益在人们的意识领域起支配作用,而认为玉石有灵,具有通天的神化功能的观念,毫无疑问即起自彼时。当这些石头被注入神秘文化意蕴后,便登上神坛,成为凝聚当时人们最高文化艺术水准和思想审美情趣的圣物。当然,玉器发展的三部曲并非如此截然分明,而是随着地域的不同交互发展进行的,然而,齐家文化的玉器却恰恰是这三部曲的代表。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玩石头的情趣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不能不提及“玉石之路”的发现。殷墟妇好墓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以及其玉质的判定,把考古学家的目光一下吸引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和田,于是早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已经开始享用来自西方的供奉了。而这些玉料或玉器的辗转西来自然是人之所为,那年头大家都玩石头,贵族玩的品位自然最高,于是投其所好,就有人迢迢万里进贡美石。故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就已经因石头而与西域结缘了。而玉石之路就恰恰经过齐家文化浸润的土地,也可以说玉石之路就开通在齐家文化的地界上。甘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和中转站,通过这个桥梁,和田玉受到了中原统治者的青睐。

首先,让我们看看齐家文化玉器的材料及产地。齐家文化的玉器用料较为复杂,大致有阳起石、蛇纹石、水含石、角闪石、绿松石、天河石、青金石等材质,也还有用于镶配错嵌的玛瑙、砗躁、珊瑚、水晶、萤石、炭精等。大量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土产,即本地所产之石材。如洮河、夏河一带的齐家玉器,其石材即多为距今兰州市西南40公里左右的马衔山所产。而陇中渭河、葫芦河流域齐家玉器用材则出于今武山等地,河西则多为酒泉、祁连山所出玉材。当然,其选材除用仔料制作小件外,还多有大型制品,显然是从玉矿开采所得。其二是外产,即来自别地的玉材。这些玉器材质一般优于本地所产,但器形不大,自然与当时的运输条件有关。据矿物分析,其品种除有甘青地方玉种外,尚有新疆和田玉,还有更西之玛纳斯的碧玉。这便反映出一个史实:甘肃齐家人早就充当了西玉东传的“二道贩子”。在不排除他们进贡原材料的同时,齐家人恐怕还有为其增值,或寄托寓意而专事来料加工,再转手以献王者的举措,如此齐家玉器就成了影响中原王朝审美情趣和宗教风尚的载体。事实上,在商周玉器中不难发现齐家玉器的直接影响,齐家文化玉器的很多器型都传承了下来。这种东西玉石文化的交流似乎几千年来就从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还依然有人不惜重金远赴新疆和田购玉,还有比这更源远流长、持久不衰的交流吗?

大璞不雕 魂系华夏

齐家文化早期玉器的主要特征是:素朴无纹饰,以凸显材质纹理为大美,其开孔准确,方圆中矩,线条流畅,琢磨细腻,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而这一风格在其后的兴盛阶段也相延不改,即便有所雕饰,也随形就势,力求简练,不像东南等地追求繁缛华丽的作派。“大玉不琢”这也即是先秦以来儒家与黄老都推崇的审美理念,这让人不能不想起商周乃至秦汉时期那种浑朴古拙的纹饰、器物、建筑等,甚至会想到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等汉代石雕。

齐家玉器因石制器,选料多样,兼收并蓄,石质多变。它们出于陇上黄土掩埋之中,故沁色柔和,包浆饱满,皮壳古旧,光泽沉稳,朴实无华,耐人品味,富于神秘的意蕴。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之玉器,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并受当地材料限制,用料较单一,在这一点上就有别于齐家文化,似乎总觉得厚重感不足,不如齐家古玉之大气。

总体来说,齐家古玉的特征可用“玉材上乘、品种多样、器形美观、制作精致、大气凝重”这20个字概括。

1.齐家古玉用材区分明显。礼器多选用本地出产的优质玉材,并部分使用了和田玉。兵器和饰品玉仅部分选用和田玉。工具用玉丰要采用甘肃、青海的本地玉,如榆中马衔山玉矿材料和祁连玉。

2.齐家文化玉器以礼器类居多。且形制巨大,如大玉琮、大玉璧、大玉璋、大玉圭、多孔大玉刀等,它们的尺寸不少都超过已知其他地区同类礼器的尺寸。在已见出土物及藏品中,高和直径超过20~30厘米的玉琮,长达60~70厘米的玉璋、玉圭、多孔玉刀,直径在30~40厘米的玉璧,不乏其例。为追求玉器制品的最大化,在有些大型玉器上还保留有石皮。相比之下工具类玉器,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形制大小上都要逊于玉礼器。

3.齐家古玉制作工艺精良。统观齐家玉器成品及其半成品、 荒料和遗址等,可见其制作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玉作工艺,带有明显的作坊生产性质。并且不同的用玉,其工艺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许多玉礼器,多采用玉质好、硬度较高的和田玉,而器形也较大,制作精细,通体磨光,无论是素面无纹者,还是有装饰纹样的,都显示出浑圆饱满、凝重大气的风格。

4.齐家文化玉器发展序列明晰。其表现是早期品种较单调,多素面无纹。中期玉器多饰以鸟、兽形纹饰,多钻孔扁平玉器,玉琮或琮形器上开始出现兽面纹(饕餮纹)、人面纹和牛、羊、虎、熊等兽首纹装饰,手法有圆雕、透雕、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晚期已出现绿松石镶嵌及错金银工艺的综合运用,造型装饰更趋美观。

5.齐家文化古玉浑朴天然。齐玉多出土于黄土高原、河谷台地、山冈缓坡等遗址或墓葬中,大都埋藏于黄土之中,由于西北气候干燥,土壤湿度稳定,虽经4000多年之久,均保存较好。因器物琢磨精细,故皮壳、色沁变化柔和,过渡自然,色泽和谐,有的器物包浆下还可见切割线及打磨痕。沁色有单色、复色之分和轻重之别,单色沁多,复色沁少,色沁自然入理。细细把玩,齐家古玉给人以皮壳占旧、包浆饱满、光泽静穆、色沁天然的视觉美感,浑厚淳朴,十分耐看。

皇天后士 古韵绵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属于羌戎支系的周人即发迹于陇东高原今甘肃庆城(原庆阳地区)一带,后来逐渐东徙至陕西岐山之下的周原,逐步建立西周王朝。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在研究先周文化渊源时指出:甘肃地区的辛店、寺洼文化,是形成先周文化的主要来源,并将其定名为“羌炎文化”,而齐家文化却又是其文化发展序列的上源。因此可以说齐家与周秦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的玉器,无论器形、纹饰还是制作工艺,与齐家玉器都有相通之处。夏商周玉刀、玉琮以及玉钺等玉器的器形与制玉工艺也与齐家文化极为相似。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在工艺上虽比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大有进步,但在钻孔技术和开料技术上却手法如一。齐家早期玉器的钻孔多为单面钻,钻孔在玉表体两面大小不一,孔内多留有细密的螺旋纹,这个特征为早期齐家文化所独有,商周玉器中也不乏其例。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已被判断为周代玉器的很多馆藏品中,有很多就是齐家之传品,也有的是在齐家素器上重新琢磨施以纹饰。

早期齐家文化的玉制礼器属于新石器时期简单而粗犷的远古类型,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它的产生比雕工精细的红山、良渚文化玉器还要早两千年。在玉器文化的研究领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为人们所公认,而齐家文化虽然地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对它的发掘和研究还相当有限,相对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历史价值来说都还远远不够。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民间古玉展上,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高古玉研究专家汪遵国先生提出:通过对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与论证,齐家玉器被证明是我国古玉文化核心。这一论断是在对齐家玉器以及夏商周玉器的分析论证中得出的,从而纠正了过去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视作为古玉核心的论断。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早在清中期便开始为人们所关注。据记载,清宫旧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齐家文化玉器就占了一半以上,在古玉藏品中就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齐家古玉,足见齐家文化玉器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从王侯到平民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遵循“礼制”的行为规范。这种礼制反映在用玉制度上,就出现了一系列礼玉形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璧、圭、琮、璋、琥和璜,合称为“六瑞”。《周礼》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6种玉器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而在齐家古玉中都能看到它们的雏形。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先生(原国家文物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到兰州看到我们收藏的齐家玉器时十分欣喜,赞不绝口。他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看来对齐家古玉的研究和挖掘还是不够的,它的文化、历史、文物、工艺、艺术的价值还远远未能展现出来。齐家文化也是甘肃省的一大亮点,抓好这一优势,还得多研究多挖掘,并且还要多宣传,才能让世人重新认识它。”

刮目相看 后来居上

齐家玉文化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尽管早在20世纪之初就发现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但由于其地处偏远,有关研究仅限于少数考古学者,而外界知之甚少。近30多年来,文物考古部门因各种原因,没有再对原广河齐家坪周边地区进一步开展考古调查发掘,齐家文化便日渐冷落,鲜为大众所知了。由于红山与良渚玉器的发现研究不断深入,有些学者只强调这一南一北远古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却忽略了最具渊源意义的西北原始文化,尤其是齐家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决定性影响。艾青之子、作家艾丹先生(玉器专家)在说起齐家文化及其玉器时,也认为史前主流文化源于黄河上游,商周的玉文化就是继承了齐家玉文化的风格,是齐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先生说,从地域上看,齐家文化可以说应是玉器文化的核心文化。

在2008年的一次齐家玉器展览会上,汪遵国先生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谈到他的两位恩师,都是对齐家文化的发现研究做出过贡献的著名考古学家。一位是夏鼐先生,他曾亲赴甘肃广河齐家坪,通过实地发掘考证,纠正了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1924年提出的齐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的错误观点,得出齐家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的科学论断。另一位是苏秉琦先生,他在对齐家文化这一黄河上游的史前文明进行深入考查研究中,得出了“齐家玉器对后世商周玉器的影响重大”这一判断。据汪先生介绍,现存的齐家文化玉器数量非常可观,且种类繁多。玉钺、玉璧、玉琮、玉璋、玉锛、玉斧、玉璜、玉圭等无所不包,在齐家文化时期,这些器物主要是作为礼器存在,令人叹为观止。今天以玉器为代表的齐家文化的被认可,也使许多学者和藏家刮目相看。

据统计,目前甘肃境内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逾千处,而真正得到发掘的却只有几十处。许多遗址因地处偏僻,以致屡被盗掘,出土器物,尤其是玉器等大都被倒卖散落民间或流失海外。就目前存世的齐家玉器看,除一少部分为考古发掘品,藏于各级文博单位外,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归于藏家。而对藏于民间的这一部分古玉器,如何加以利用,发挥其展示宣传、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是我们尝试探索的新问题。

齐家古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引起了海外(特别是港台地区)收藏家的关注,尤其台湾地区的古玉收藏家和学者,曾收藏有大量从大陆流向海外的齐家古玉精品。而近年来,随着齐家古玉器在海外的面世,也引起了欧美收藏家和学者的喜爱。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大规模的改扩建项目的实施,高速公路的修筑,水电、油气管道的修建铺设等,使各地齐家文化遗址中古玉器大量出土,并散失民间。其中有不少重器流向了全国古玩市场,这些齐家古玉的面世也引起了国内收藏家和学者的关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的藏家和学者都在收藏齐家古玉,其中也不乏精品和国宝级重器。还有很多企业家,房地产商也在到处搜集齐家古玉。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地方文化或城市形象品牌。甘肃作为文物大省,齐家文化玉器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发掘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形势下,我们如果守着齐家文化这一宝库无所作为,那简直是太遗憾了。今天杭州已经建成了良渚文化博物馆,成都也已建成高标准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在与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广河县相邻的和政县,也利用当地丰富的古动物化石建立了博物馆。还有临夏市的彩陶博物馆,永靖县刘家峡附近的恐龙足印化石博物馆,都成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开发,吸引宾客的亮丽文化品牌,为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些都已成为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

责编 一 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