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介绍苏州图书馆建设总分馆的起因、规划方案、合作方式、合作过程,总分馆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为保障分馆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析在苏州地区制约总分馆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根据在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从政府主导、规划、效益三大方面对总分馆建设的成败和长效运行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普遍均等资源共享
[分类号]G258.2
1 总分馆建设的起因、做法和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图书馆学术界大力研究和宣传百年来中国图书馆精神,传播现代图书馆平等、免费、无区别理念,普遍均等的理念开始在业界植根,各地开始认真思考为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效益、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途径,并积极加以探索。2001年,苏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从新馆开馆第一天起,几乎每天到馆的读者都超过了设计容量。一方面是读者旺盛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是接待能力的明显偏低,加上区、街道、社区图书馆的缺失,形成了苏州市图书馆事业独特的供求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从2004年下半年起,总结反思20世纪80、90年代乡镇(街道)万册图书馆未能持续生存的教训,分析2002年后建设的四个分馆中三个失败的原因,并对国外的总分馆制和国内一些开展总分馆探索的地区进行调研,形成了《苏州市城区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方案》,并连续四年呈交苏州市政府。此方案要点包括:①建议由市政府主导,作为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②集中市、区两级财政在公共图书馆上的建设和运行经费;③在市区按每2万人一所的标准建设社区图书馆,并作为苏州图书馆的分馆,达到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统一覆盖全苏州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④五个县级市参照这一方法,由各市(县)政府作为当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主体,各县级图书馆作为总馆,每县建设约20个乡镇、乡村分馆,并在广大乡村设立以共享工程基层点、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相结合基础上的流动图书车服务点;⑤全市六个总馆构建成一个区域网络,实行联合采编、统一检索、一证通用、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全苏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
为体现方案的优越性,苏州图书馆主动与各区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联系,积极寻找建设社区分馆的合作伙伴。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在2005年10月与沧浪区政府合作开设了第一所直接管理的分馆――沧浪少儿分馆。在第一个分馆合作成功的示范下,一些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纷纷主动与苏州图书馆联系合作建设分馆,至2007年底,共建成了10所分馆。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将社区分馆建设连续列入了2006、2007、2008。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并从2007年起增加苏州图书馆年度购书经费180万元。从10所分馆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2007年平均每馆每月接待读者4 123人次,2008年1至4月更是上升为4 799人次/月。分馆很受读者欢迎,也被合作的基层政府所接受,体现了较高的效益。
这些分馆均为新建,且以合作方式存在。合作条件是:对方提供馆舍、装修、设备,并提供年度物业费用,向苏州图书馆每年提供5到8万元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安装管理系统、委派工作人员、提供分馆初始藏书并定期补充调配、征订报刊、开通馆藏数字化资源,并负责开放;读者享受免证阅览和免费上网,使用统一的借书证外借图书和音像资料,并实现通借通还。
为了保证分馆的服务质量,苏州图书馆还采取了以下的措施:①制定了《社区分馆建设标准》,包括馆舍面积、空间布局、设备清单、开馆时间、资源配置、读者权益等,以规范社区图书馆的建设;②在分馆安装了远程监控装置,以便实时了解和掌握分馆的运行情况;③完善了网上咨询平台,以便及时解答分馆读者的咨询问题;④使用VPN虚网,使分馆能够共享总馆的数字化资源,并在分馆的电脑上设置统一的引导界面,读者根据引导可以方便地进入书目检索、电子图书、馆藏数据库资源、政府公开信息、共享工程等栏目;⑤各个社区分馆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按每周不少于50小时灵活安排开放时间。总馆根据各分馆的读者需求情况,为每个分馆配备7000册初始藏书,不少于100种的期刊报纸,3000张光盘,每月为分馆调配400至500册图书,部分是新书,部分是周转书,确保资源的丰富和更新;⑥向分馆派遣的工作人员均是在总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具有较为熟练技能的合同制员工;⑦建立与合作单位定期恳谈制度;⑧将讲座、读书活动延伸进社区分馆。
2 总分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体来说,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从一开始就确定为一种示范性建设,目的是倡导、推动苏州市政府主导这项工作。根据苏州图书馆只有79个事业编制,年采编图书17万册,到馆读者150万人次(2007年达到161万人次),每年需要开展200多次读者活动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并发用户数等实际情况,最多支撑20个分馆。
这些成为制约苏州图书馆进一步建设总分馆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级政府都看到了将本级图书馆作为苏州图书馆分馆的优越性,新建的区级图书馆也开始委托苏州图书馆管理,纷纷上门洽谈委托事宜。这一方面说明苏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形势大好;另一方面大型分馆占用了较多的资源、人员和并发用户数,还需要派遣在编职工去充当分馆的馆长,这些,都会给苏州图书馆造成巨大的压力,使苏州图书馆处于一种既要顾及保护基层政府建设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积极性,又要时刻提防自己被包袱压跨的两难境地。
3 对总分馆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随着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图书馆理论界在总分馆和服务网络建设上研究出许多成果,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哈尔滨、东莞、佛山、嘉兴、苏州等地在总分馆实践上积累起很多经验。2007年初,中图学会设立了服务网络构建模式研究课题;2007年5月,文化部召开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十七大报告还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2008年4月,中图学会在嘉兴召开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高层论坛;5月份,上海图书馆召开了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经验交流会。同时,笔者通过与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联合主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研究》课题,对各地的总分馆建设作了一些调查,获取了不少经验,对苏州的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就多了一些体会,有了一些思考。
3.1 总分馆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
缺乏政府主导的总分馆建设,谈判成本巨大。当图书馆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时,需要较大的谈判成本,而当数量庞大的基层政府都找上门时,也会出现另一种谈判成本。基层政府原来应该承担的责任,希望通过
政府购买行为来化解,从而达到节省开支、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减轻包袱的目的。而在缺乏政府主导时,图书馆的资源、专业人才有限,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图书馆无法长期承担。而且在双方的利益博弈和矛盾化解中,缺了上级政府这个裁判,就需要依靠长时间的谈判来达成共识,谈判就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
缺乏政府主导的总分馆建设,无法确定适宜的建设主体。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撑,而街道一级政府缺乏这种能力。即使是在苏州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有许多街道感到力不从心。需要街道一级承担公共图书馆经费支撑的做法,加剧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非均衡性分布。因而,需要将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上移到市、区一级政府,这个体制上的突破,也需要政府主导。当然,有时这种体制改革只需要简单的改良:苏州市沧浪区政府在与苏州图书馆合作建设四个分馆的基础上,今年已经委托苏州图书馆制定覆盖全沧浪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规划,并安排50万元年度预算,代替原来需要几个街道分别支付的分馆建设和运行经费,实现了沧浪区事实上的建设主体上移。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是简单的改良,主动权也在政府,也需要政府主导。
缺乏政府主导的总分馆建设,无法确定合适的管理单元。一个总分馆体系究竟以多大为适宜,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小,不利于资源共享,更不利于读者使用;太大,增加管理成本,有时会使管理失灵,从而降低服务质量,进而影响总分馆体系的生存和发展。但在政府缺位的前提下,图书馆的自主创新根本无法控制这个管理单元,这也是目前有些地区形成两个总分馆体系在一个区域中出现交叉局面的原因。
缺乏政府主导,就缺少了制度保障。通过合作、契约式的总分馆建设,其生存是建立在基层政府是否具有充足的财力基础之上的,一旦这个基础出现变动,那么基础之上的总分馆合作体系就会瓦解。同时,双方领导的更迭,也会对总分馆的合作产生影响。因此,即使模式是成功的,规划是科学的,技术是先进的,离开了政府主导,缺乏制度保障,其体系还是不稳定的,更无法实现全覆盖。
从根本上说,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没有政府主导,图书馆行业的自主创新只是推一把。图书馆没有实力以职业创新来替代政府行为。
3.2总分馆建设必须有规划指导
总分馆建设需要及早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包括建设方案、设置标准和工作流程。这可以指导总分馆建设工作不会走偏,起到许多良好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控制风险。分馆的建设,从合作谈判到建设、运行,都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对总馆会形成较大压力。规划的过程是对自身资源和能力正确评估、预见可能出现问题的过程,有了规划的指导,就可以预知、控制风险,从而使自己进退自如。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总的目标与各地一样:为市民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但在自主创新阶段,其目标是向政府示范,从来没有奢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一个覆盖全苏州的总分馆体系。因此,所有的目标、工作、做法、效益重心都放在示范上面,而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超过20个分馆的“度”的规划控制。
有利于充分准备。图书馆的自主创新,一旦示范成功,就会进入政府主导,这时,将会以一种超常规的速度推进,从而对图书馆形成巨大的压力,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必须在一开始就有所准备,而规划就是这种准备的开始。
有利于界定谈判“底线”,实现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掌控。一般情况下,合作方既然进行了投资,有的会把对分馆的控制权作为投资的权益,有的会对文献资产权产生诉求。而要使总分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实现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掌控,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这是合作谈判的底线。价格开放时间的长短、资源投放的数量可以谈,但控制权不能谈。苏州的分馆效益较高,得力于分馆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员工有较高的服务技能、服务标准整齐划一、新技术(如远程咨询、远程监控、短信服务)的运用、讲座和活动等对分馆的延伸等,但这些的前提是在总馆实现人员、资源、管理、服务上对分馆的全面控制,使分馆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这样做,有利于使读者逐步产生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预期,培养起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3.3总分馆建设必须以效益引导
建设总分馆体系,其根本目的是方便读者就近利用图书馆,发挥出图书馆传播信息和知识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在同等服务效益前提下的成本最小化。因此,总分馆建设要充分考虑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必须强化对分馆的管理,所谓管理出效益。
自主创新条件下的总分馆建设需要有一个“强壮的母体”。一个总分馆体系运行得是否高效,布局、资源、技术、服务都很重要,而且需要在体系内部保持基本一致,这就需要总馆在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非常强壮。一方面,随着图书馆利用习惯的培养,会使读者总量逐步上升,因而分馆的增多并不会大量分流总馆的读者,从苏州的情况来看,2007年总馆的到馆读者还比2006年增加13万人次;另一方面,分馆的设置、行政管理、资源建设、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后勤保障乃至服务质量保障等,都是对总馆实力和能力的考验,分馆越多,对总馆的要求越高、压力越大。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实现总分馆一体化,使总分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个强壮的母体――总馆。
总分馆内部结构越紧密,运行成本就越低。按照总分馆的统一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的要求来设计总分馆的结构,可以有效节省运行成本。苏州的总分馆尽管是一种合作,但合作对方对支付给苏州图书馆分馆经费的对等条件只放在服务效果的评价上,将分馆的所有管理权全部委托给苏州图书馆,文献资源实行“动态资产权”(即文献的资产权随文献一起流动),人员由苏州图书馆委派并直接管理,从而实现上述总分馆内部的“三个统一”,分馆成为苏州图书馆自身的一个组成部门,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分馆的服务效益。
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效益的高低,不仅需要自身纵向的比较,更需要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避开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反省自身的做法,及时调整策略,就成为不断提高总分馆建设效益的重要条件。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许多做法中既融合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东莞、佛山等地的经验,又结合了自身的实际。关注其他领跑图书馆的新经验、新举措,不断汲取人家的长处,改善自身的工作,也是重要的体会之一。
把业务工作做实,把宣传工具用活,是提高分馆效益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利用、大众阅读都需要引导,需要习惯的培养,只有千方百计地让读者了解图书馆,才有可能让读者喜爱和利用图书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效益)。所以利用多种途径的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是宣传,通过走访读者、举办各种读者活动也是宣传。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只要有开馆仪式,一般都以读书活动的形式进行,通过讲座、展览、电影、活动的进分馆,有效地宣传了社区分馆,从而使社区居民较快地熟悉了社区分馆并成为读者。
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方便读者、实现全覆盖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和社会进步,给图书馆人提供了极好的施展机会。由于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做法和模式。但正是各地图书馆践行普遍均等理念、追求信息公平的探索精神,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也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史的开局篇章。